公文写作心法:笔杆子的写作精进课,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公文写作心法:笔杆子的写作精进课,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公文写作心法:笔杆子的写作精进课,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本文书籍获取方式:
1.扫描上面二维码,添加备注,免费获得,小编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
撰写阶段:填肚子、梳辫子
看小益和小敏还沉浸在刚才所说的内容里,山羊胡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往下说:“再往后是第四个环节,填肚子。就是按照写作提纲,一段一段地往里填充有用的素材,这个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要注意这几点:一是选取的素材一定是与主题相关的,如果与主题没有关系,再好的内容也要舍弃不用;二是这个阶段要基本按照提纲来准备素材,使内容组织得有条理,眉清目秀,行文有序;三是一定要处理好观点和素材的关系,公文文稿的内容是由观点和素材组成的,二者有机结合,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观点材料不合甚至相互排斥,就会让人不明就里。应该努力做到,观点以事实为支撑,事实能证明观点。”
小益说:“填完肚子,文稿应该就起草好了吧?”
山羊胡摇摇头说:“那还不够,接下来要梳辫子。素材基本填充完成后,只是形成了毛坯或初稿,接下来要从多个维度对文章进行梳理,这是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具体要从5个方面加以梳理。一看切题是否准确,使内容符合题意,符合主旨。切题的成功,就是方向的成功。二看内容是否充实。实打实地阐述政策,表明态度,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事实为基础,每一项内容都有事实支撑,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内容的成功,就是事实的成功。”
“三看观点是否精准。”山羊胡接着说,“没有观点的事实,是松散的事实;没有事实的观点,是空泛的观点。观点要新颖、独到、有深度。观点的成功,就是论述的成功。四看结构是否合理。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找到合适的框架结构,使内容表达畅达有序,条理清晰。结构的成功就是逻辑的成功。五看表达是否得体。要秉承两个原则,删繁就简和标新立异。删繁就简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文章简洁清楚,流畅自然,表达精准。标新立异就是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有一些独创性,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表达的成功,就是语言的成功。”
小敏听了不禁兴奋地说:“这梳辫子的5个要点、5个成功的窍门儿,您讲得太好了。”
锤炼阶段:戴帽子、过稿子
山羊胡微微一笑说:“接下来就到了第六个环节,戴帽子。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主要是指对公文文稿的观点进行修改。观点是内容的精华提炼,就好比人戴的帽子,既不能大,也不能小。文稿梳理基本成型后,要再次对观点进行检查,看它们和主体内容是否相符。”
小益深有感触地说:“我感觉一篇公文文稿,能够让人记住一两个观点就算是成功了。我有时候觉得一些观点让人印象深刻,但又说不出它们好在哪里,您能说说好的观点标准是什么吗?”
山羊胡想了想说:“观点的要求,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客观、概括、简明、新颖、协调。客观就是说观点应该是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考验。概括是指观点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外延上最能概括事物,不大不小。简明即观点的文字表达要简练、明确,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容纳更多的内容。新颖主要指观点要有新意,不能老一套,炒冷饭。协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观点和表达的内容要协调,另一个是观点之间要协调。”
听山羊胡这样说,小益和小敏基本都明白了。最后一个环节是过稿子,山羊胡也对其做了一番细致的讲述。
“过稿子就是修改。一个公文文稿写出来后,往往要通过自审、初审、复审、终审多道关口,经过推敲和打磨。这一阶段也是反复修改的过程,内容、观点、结构、素材、标题、标点、文面、排版等都要严格把关。修改既可以趁热打铁,也可以冷处理,就是当你觉得文稿的质量还有些问题,或者拿出来的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有意识地压一压,等考虑更成熟时再来修改。”
小敏吐了一下舌头说:“每次写完的稿子,让领导改得太多,我都觉得很有压力。”小益没说话,也一脸认同的样子。
山羊胡笑了,说:“写东西不要怕修改。公文文稿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文字来反映事物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谁也不可能做到一稿下来就什么毛病都没有。有毛病就得修改,改稿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护短。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出精品。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稿的修改打磨可以理解为二次创作,这并不是简单地找错别字,而是顺着写作时的思路,继续寻找漏洞和缺失,进一步从主旨、逻辑、观点、表达上加以完善。经过反复修改,文稿才会臻于完善,真正做到‘写稳一个字,九牛拉不出’。”
小益一边点头一边问:“那修改公文文稿有什么窍门吗?”
山羊胡说:“窍门,可以被概括为5个字:增、删、整、调、换。增是对内容的丰富,删是做减法,整就是整合,调就是调整次序,换就是替换,从大到小包括换调门,换结构,换内容,换语言,换字词。但不管何种形式、何种要素的修改,最终都应该服务于公文文稿立意和主题的表达。”
山羊胡说:“我举个周恩来总理审改公文的例子吧,让你们加深理解。周总理生前日理万机,但始终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坚持认真细致地审改公文。其中的原则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特别注重公文的思想内容,对于理论、方针、政策方面的问题,反复斟酌,慎之又慎,确保做到鲜明、正确、管用。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下发,文件初稿中,关于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比较原则,周总理专门加写了一段操作性很强的话,做了非常具体的安排。他还特别强调内容的精准无误。1961年3月,周总理与粮食部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各省的粮食调拨安排,亲自排出表格,相加数字,结果出现了2 500万千克的差数。经总理提醒,粮食部负责同志才想起,是他们漏记了给浙江调出的2 500万千克粮食。周总理审改公文,大到政策原则,小到具体数据,都是全方位把关,负责到底。”
山羊胡最后说:“我们说起公文起草的七个环节,好像简单易记,但其实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认真。做好每一步,才能拿出高质量的公文文稿。”
方法运用4:文稿修改
起草公文文稿时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这种情况其实极其少见。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锦上添花的过程。事实上,凡是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修改文稿是家常便饭,特别是起草重要文稿时,修改起来总是没完没了。
在文稿修改中,修改对象可以分不同层面,首先最重要的是文稿基调和主题修改,这种一般极其少见。其次是结构的颠覆和重构,难度也很大,所以在审议稿子时只要对结构没有意见,就能放一大半的心。再次是内容增删或调换,相对来说容易一些。最后是字词修改,力求更加准确,表达更加到位。文稿的修改过程,讲究炼字、炼句、炼篇与炼意。炼字和炼句是基础,炼篇和炼意是关键。
所谓“过稿子”,就是对文稿进行讨论提炼、修改完善、润色加工的过程。一般来说,首先要从整体上宏观地“过”一遍文稿,重新审视全稿的思想内容、逻辑思路和框架结构,对大的问题进行补救和处置;然后在微观上再“过”一遍,化整为零,分段处理,精雕细琢,打磨润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放过每一个段落、字句和标点。“过”就是一个从整体上深加工、精加工的再创造过程,经过认真“过”稿子,就能守住文稿质量的防线。
《文心雕龙》中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修改出一篇好的文稿,难度不亚于新写一篇。那么修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在结合上下功夫。就是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和本质上把握事实,防止主观性、片面性。这是由公文注重实际、服务实践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公文以文辅政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把通过调查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结合”方法,概括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二是运用具体分析法。这是把握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分析、比较,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三是运用归源检验法。以客观实践对主观世界、理论、政策不断地进行检验,使主体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实践是“源”,是检验信息内容是否准确的唯一标准。
第二,在剪裁上下功夫。剪裁是指对素材的取舍安排,详略确定。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繁简适度,就可以使信息首尾圆和,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一致。如剪裁失当,贪多务得,就容易繁杂琐碎,完整性和连贯性也会受到破坏。
剪裁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显示主题的取向。主题作为全篇的中心,居于灵魂和统率的地位,自然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剪裁内容就是要善于识别事物的本质,选取最能突出主题的材料,其余则简略用之。
二是要体现行文的意图。写作是基于客观事物的主观行为,行文必然体现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内容的剪裁应该要配合行文意图。
三是要挖掘素材的价值。写作既要占有详尽材料,也要运用材料的价值。材料的价值具有二重性——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自身价值即材料本身的思想意义、典型性、说服力等。使用价值是特定的语境中,材料对于表达主题的适用程度,与自身价值并不完全等同。
四是提高对读者的针对性。明确对象,了解对象需求,是内容设计、详略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三,在锤炼上下功夫。从内容上修改,锤炼主题思想,加强政策性,强化逻辑性。从语言上修改,做到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洁。从篇章上修改,删除意义重复的词,删除不必要的解释,删除表意不清楚的表述,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以前面用过的毛泽东为胡乔木起草的“除四害”通知把脉的例子来说明(见第3章):审阅胡乔木写的通知初稿后,毛泽东指出的主要问题是“不扎实,轻飘一些”,原因是“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可见,不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写出的公文就会出现观点平淡、逻辑不清晰、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够等问题,这也是机关文字工作者的通病,因为他们整天坐在机关办公室,了解具体业务不足,下基层不够,对实际情况了解不透。所以公文起草者一定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调查研究,弄懂、弄通公文所涉的相关工作,力争成为这方面工作的专家。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指明了改进公文写作的办法,他让胡乔木用一周的时间将报纸刊发的各地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修改三五遍后,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开一二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可见,写好公文不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调研形成认识,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集思广益,形成贯通的行文思路,提炼出真知灼见。在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剪裁,并在语言、观点上认真锤炼,才能写出好的公文,才能在修改中化腐朽为神奇。
本章要义
1. 一篇公文文稿从立意、构思、谋篇到成文,一般都要经过几个相同的步骤,本书总结的“七步成文法”依次是:定调子、理路子、搭架子、填肚子、梳辫子、戴帽子、过稿子。
2. 第一步是定调子。搞清楚公文文稿写作的目的、方向、基调是什么,以确保实现公文既定的意图和预期的执行效果。定调子要把握两点:基本要素要清楚,原因目的要清楚。
3. 第二步是理路子。研究推敲写作思路,在动笔之前,对文稿基本框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总体谋划和设计,做到胸有成竹。公文构思要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4. 第三步是搭架子。确定文稿的框架,安排结构,包括确定重点,理出层次,排出顺序。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进行细化并固定下来,体现条理性、连贯性和严谨性。
5. 第四步是填肚子。按照写作提纲填充有用的素材。选取的素材要与主题相关,内容组织要有条理,行文有序,要处理好观点和素材的关系,使观点与事实相得益彰。
6. 第五步是梳辫子。从多个维度对初稿进行梳理,使文稿趋于完善。看切题是否准确,看内容是否充实,看观点是否精准,看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是否得体。秉承两个原则,删繁就简和标新立异。
7. 第六步是戴帽子。对公文文稿的观点进行修改。观点应力求做到客观、概括、简明、新颖、协调。
8. 第七步是过稿子。就是修改、推敲和打磨。炼字、炼句、炼章、炼篇的目的都在炼意,努力做到语意两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