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改变,泽阳,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20-05-25 18:46  阅读 744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深度改变,泽阳,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深度改变,泽阳,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深度改变,泽阳,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泽阳,个人发展学会专家合伙人,自控力school创始人。

百万畅销书幕后金牌策划,曾与古典、李开复、逻辑思维等合作出版《拆掉思维里的墙》《人工智能》《成大事者不纠结》等百万册畅销书。2012年策划引进《自控力》一书上市,系列图书狂销500万册。目前创立自控力school社群,践行知识改变命运。

持续5年+的“深度改变”理论践行者,影响和帮助“剽悍一只猫”等数千位学员。获得了生涯规划师赵昂、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等人的好评。

目录  · · · · · ·

第 1 章
深度改变,从对自控有正确的认知开始
认知自控,才能了解深度改变 _ 3
没有动机的改变,只是偶尔的心血来潮 _ 6
自控不仅仅是改变的原因,更是结果 _ 14
远离失控,需要大脑刻意训练 _ 24
分时段聚焦注意力,改变看得见 _ 35
想要价值最大化,就要自我设限 _ 45
适度自由,适当自控 _ 54
把问题变成愿望,哪还会有拖延 _ 64
你怎么看时间,是自控力的底层逻辑 _ 73
人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选择最优 _ 82
生活既能认真享受,也能轻松掌控 _ 91
第 2 章
九种自控力提升方法,帮你实现深度改变
越了解自己,越容易改变 _ 103
与情绪化敌为友 _ 118
与自己建立长久、和谐的内在关系 _ 131
每个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一次深度改变 _ 139
专注力越强,改变自然而然 _ 157
和压力做朋友,化压力为动力 _ 166
五分钟“绿色锻炼清单”,科学改善身心 _ 176
好睡眠,深改变 _ 184
环境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_ 192
第 3 章
深度改变,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感 _ 203
自控使人强大,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_ 212
后记_219
附录 _ 参考文献_221

做与时间成正比的事

在“自控力school”社群中,很多人都有许多苦恼,辛辛苦苦忙了一天却成果不多,人就会变得浮躁而焦虑。有的人会跑来跟我聊天,如日常意志力的储备、对自我的了解等,当然也会涉及人生规划之类的大话题。我发现,30岁的人大多焦虑自己一无所成,而35岁的人们普遍有一种焦虑——结婚了,有孩子了,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但似乎已经没有激情,人生也就这样子了。他们都想要自控,却既没有动力,又缺乏目标。

在企业里,也有一些“35岁现象”,比如在IT(互联网技术)行业,由于信息更新太快,从业人员几乎每一年都要从头学习新东西,不然就落伍了。很多IT企业的员工会在35岁左右离职,但他们却面临着房贷、车贷和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压力,很有危机感。很多企业里,35岁以上的员工如果无法升职,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对于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群(如果23岁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的话)来说,与其谈每天自控,倒不如谈更长时段的人生规划或者生命规划,即大方向。而大方向会与时间有关,比如,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你想要继续现在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到老吗?

在这些审视之中,有一个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将它推荐给大家——所谓“大方向”,无非选择做与时间成正比的事。用好时间复利,价值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符合这个标准的行业有很多,比如学术研究、内容产品研发等。

听过《冬吴相对论》节目的人,相信都会记得总是令人捧腹大笑的梁冬。梁冬之前在凤凰卫视工作,然后进入百度,现在创办了正安中医。中医就是一桩“与时间成正比的事业”,梁冬选择这一行当也是看到了中医的真正价值。尤其在古代,越老的中医积累的病例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所以看人很透彻。

选择以多久的时间段来衡量

朋友的弟弟小易最初在某地的城乡接合部开饭店,生意挺红火。不料后来遇到拆迁,他没找到合适的店面,于是就决定先开一段时间出租车,再看看做什么,结果一开就是好几年。

有一次,我回家,他开车去接我。聊天时,他说到了自己的困惑与疲惫。我就问他平均一小时能赚多少,他告诉我,自己一天至少开10小时,一个月才赚4000多块钱。

于是,我建议他试试找“与时间成正比的事”来做,或者从中训练“与时间成正比的能力”。

比如,同样是开车拉活儿,他可以改开快车、专车,或者像其他人那样建立信息圈,通过乘车人的需求信息匹配相应的车辆信息。例如,有一次我半夜从机场回来,就约了一个开专车的朋友,他仅等了我3小时,就赚了288元。

所谓“与时间成正比的能力”,是指通用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哪怕开出租,也要做一个训练有素的司机。刘润曾在《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中写道,做出租车司机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做统计、成本核算等。其实,这些能力在任何“行当+岗位”上都可以得到训练,哪怕是限制超多、垂直而狭窄的领域。

等再长一段时间,就可以以“年”来计算,进而套用到人生规划领域。比如,你刚大学毕业,正面临选择工作。这时,你可以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对自己心仪的职业、岗位做调研,看看所属的行业处于朝阳上升期还是衰落夕阳期。像现在传统媒体行业衰落,编辑不如之前吃香,很多编辑高手就跳槽到新媒体、自媒体行业,刚好恰逢其时地迎来了发展的风口。

确定了人生大方向,你会发现,自控这件事没那么难——既没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狠,又能有足够的精进动力。自控就像你的一根“琴弦”,当你松懈的时候督促你一下,让你善用自控力完成想做的事;而当你自控太强、压力太大的时候,它又会让你“松”一会儿,放松下来储备能量,厚积薄发。

这时候,自控就会变成一个好工具,帮助你掌控时间与生活,从自律走向精进。

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自我的连续性)

能够确定人生大方向的人对于未来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想象,对于我们来说,这自然再理想不过了。不过,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很少能充分地考虑未来,更不用说看清未来的模样了。因此,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前额灰质无法真正带来自控,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于即刻的满足感,非理性似乎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主色调”。

不信就问问狂刷信用卡的朋友们吧。他们一旦看到心仪的好东西,就会一股脑儿地买买买,压根不记得利率有多高!买了之后呢?明天再还债呗,债务累累,只能分期分期再分期,毫无自控可言。

那么,如何终止这种“即刻满足”的循环呢?

方法就是——让未来的自己帮忙。

1.做好拒绝诱惑的准备

在诱惑到来之前,提前做出预案。比如,期待三至六个月后能瘦下来的同学,在狂吃甜点之前,可以先准备好一份蔬菜沙拉;点油腻腻的外卖前,先用自动电饭煲煮一锅健康的藜麦饭……

2.让诱惑不那么容易发生

朋友小艾一直想存钱,她希望到2017年的时候,自己可以攒够钱参加某旅行社的美国大学“游学之旅”。可是她总管不住自己,一碰到想买的东西就狂刷信用卡。

为此,她为自己“破釜沉舟”了一次——剪掉所有的信用卡,出门只带少量的现金。遇到好东西的诱惑时,这些障碍要么让她延迟一段时间再买,要么最后直接就忘记了。

2017年,她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游学旅行,连拍了好多照片发朋友圈。在照片的上方,她写道:“一年前的我,感谢未来的自己。”

3.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遇见他/她

明确人生的大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未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模样,所以才能够躲开追逐“即刻满足”,让未来的自己做主。可是,如果有的人不知道未来做什么,那又该怎么办?

我建议你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年限不定——一年、两年都可以。时间的长度从现在拉到未来哪个时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带着更长的时间线,用不一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做的一切,具备跳脱当下烦恼的能力。

现在想来,我会感谢2010-2011年的自己。当时的我一反常态,为自己确立了做长销书的目标,将常规书的寿命从例行的一年拉长到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因为自己期望做的书都属于长销书,为我赢取了更多的时间,帮助我从即时反馈“置换”到长线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渐渐地看到了自己的尽头,开始思考人这一辈子为什么活着,最终想要什么,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更遥远、更长久的未来。于是,在2017年7月,已经35岁的我——一个单身文艺女青年——正式告别北京,换到另一条崭新的人生跑道。

我敢,是相信未来;我相信,所以我敢。

愿你也能早早地遇见未来的自己。你会发现,当你能够看到未来的人生大方向时,你反而会更有耐心,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控起来。哪怕今天没有做到,你也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慌张而自责。慢慢地,自控就会逐渐回归到它本身的价值,作为一种工具和资源而存在,帮助我们掌控时间与生活,从自律走向自由。

小结:

自控,从横向看,是精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分发,即将精力和注意力分到哪些事情上去。从纵向看,自控需要衡量时间的长短:长期目标、短期(当下)目标,然后再在每一天中横向分配精力与注意力。

mini自控

回想一下有没有坚持一年以上的习惯?如果有,这个习惯是什么?如果没有,未来对于习惯的培养有哪些想法呢?

欢迎在微博或微信上写下你的体验与心得。

写下来,才是你的。

方法:

1.做与时间成正比的事。

2.选择以多久的时间段来衡量事情的价值。

3.坚持一件事做五年。

4.做好拒绝诱惑的准备。

5.杜绝诱惑发生的条件。

6.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人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选择最优

让自己每天至少犯错一次吧,让犯错变得轻松、自在。打破原有的僵局,从点点滴滴中走向自控又自在的生活。

在社群中,你会发现,很多人虽然奔着同样的目标而去,比如想养成一个静坐的好习惯,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脾气变得好一些;有的人因为有朋友学,自己感到好奇而参加;也有些人则渴望得到别人的瞩目与赞赏。

前者的关注点在自己,所以,在心神不宁的时候会努力找办法,多请教;后两者的关注点在外界,在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赏后就会把一切都还给老师。可想而知,在遇到困难时,前者的自控能力会更强。

或许你觉得这没什么,确实,从小的地方看真没什么。然而,我们可以从细微之处发现——选择向内看的人心怀乐观与积极,在其他方面也较多向内开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调试成长;而选择向外求的人较为悲观、消极,遇到问题时会抱怨社会和他人,将原因归结于难以改变的局面或情形,不做更多的努力。

某种程度上,两者都是对的,但是由此带来的人生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前者造就了“成长型思维”,后者则陷入了“僵固型思维”。

为什么有的人愿意主动自控,让自己变得更好?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专门写了一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新版改名为《终身成长》),她在书里深刻地剖析了“成长型思维”(内在动机)与“僵固型思维”(外在动机)的不同。

在她看来,“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命由我定,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这种类型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意志力会更强,甚至百折不挠,不惜多方寻求解决方案。

与之相反,“僵固型思维”的人意志力较为薄弱,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常常是人们口中的“抱怨鬼”。

“哈佛幸福课”的讲师泰勒在《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中也讲过类似的区分:“最优主义”与“完美主义”。有趣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多采取“最优主义”的策略,遇到困难时会不断改进、优化,每一次都会更完善一些。

而“僵固型思维”的人大多表现出“完美主义”的特点,希望自己一切完美,任何一方面都是100分,如果不能将事情做到完美,或者有失败的可能性,宁愿躲着不去做。

综合比较,两者的动机截然相反:

内在动机:因为不断朝着“最优”持续改进,在优化中不断从内在成长。

外在动机:由于渴求完美的外在表现,固执地守着被认可的形象、特点,一旦做不到,又害怕不完美,不行动,自然陷入僵局。

于2013年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奖”的华裔作家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在其成名作《坚毅》中,再次佐证了以上观点:坚毅与自控力属于我们的内在品格,它与抵制短信、电子游戏等各种诱惑相关。这意味着坚毅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也会影响到人际与智力水准。

智力可以改变吗?

我以前的同事小孟是看日本动漫长大的,她简直可以说是活在“二次元世界”中,一说到日本漫画便滔滔不绝。

有一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漫画中的角色,她由衷地说:“小时候,我以为人的智力第一,而且很难改变。如果哪个同学很努力,我们一般会在背后‘贴标签’——这是一个很笨且需要努力的人。结果,越长大越发现,其实大家的智力水平都差不了多少,能发挥多少智力完全取决于努力的程度。所以,我改变了自己的固有成见。事实证明,我以前自认为的聪明只是小聪明。真正聪明的人大多大智若愚,他们往往比我更努力、更拼命。”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以前我遇到解释半天,对方还不明白的情况时,就特别容易生气,恨不得向对方吼叫:“你怎么这么笨?! ”而且,在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没来由的傲慢与分别心——不屑于与不够聪明的人为伍。

可见,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多少还是带着“智力优于努力”的刻板印象。

其实,没有人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僵固型思维”(完美主义)和“成长型思维”(最优主义),视情况而有所差别,但最终会在我们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相对的倾向性。

比如,在学习上,我们追求成长,不断锤炼自己,在家庭关系中却刻板地认为:“男士该出去挣钱给老婆花”或“两个人出问题都是对方不靠谱,换一个人会不会更好?”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成长型思维”占主导的人会想:我是不是该开始学习如何经营家庭,学习沟通的智慧,以解决困惑与难题呢?

卡罗尔·徳韦克的实验

有意思的是,安杰拉在《坚毅》一书中,专门讲述了卡罗尔•徳韦克研究“成长型思维”的过程。

卡罗尔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情况下,有些人坚持不懈,其他人却选择放弃;有的人将痛苦归因为不可控的因素,成为悲观主义者,有的人却会变成乐观主义者?

大学毕业后,她参与了某心理学研究项目(博士研究方向),开始专门研究。第一次研究中,她选择跟一些中学合作。在老师、校长、学校心理师的共同评估下,她确认了一些遇到失败、感觉相当无助的男女生,并将孩子们分成两组:

第一组的孩子被分配做一个名为“必定成功”的项目。几个星期内,孩子们被要求解答数学题。每堂课结束时,无论完成了多少,他们都会被表扬。

第二组的孩子被分配到一个名为“归因再培训”的项目中。同样被要求解答数学题,但老师偶尔会告诉他们,他们没有做完足够的题目,最重要的原因是“应该试着更加努力一些”。

之后,研究人员又布置了一项任务,其中包括简单的和非常困难的问题。结果发现,“必定成功”组的孩子面对难题时,就像之前一样轻易放弃了,认为这证明了自己缺乏能力(显示出“僵固型思维”的倾向)。

与之相反,“归因再培训”组的孩子却更努力了,他们会将失败解读为“需要更加努力”(“成长型思维”的倾向)。

仅仅通过调整“如何看待失败、困难”的信念或看法,同样起点的孩子,才过了短短几周就会有两种不一样的思维倾向。这个实验证明:随着内心信念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向也会跟着改变。所以,我们平常学习时不仅要学方法,也要同步更新认知,并及时升级认知。

自控力策略失效时,你会怎么看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分享了很多自控力策略,希望帮助解决不同场景下的自控力挑战。可是,由于每个人的情况千变万化,“意志力储备”又容易耗光,有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自控力策略也会失效。

这时候,“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调试,或者再往前探索一步,而“僵固型思维”的同学可能直接选择放弃。

可是,自控-成长这件事跟其他事一样:

优异的表现实际上是几十个小技能或小活动的汇聚,这些技能或活动是习得的或偶然悟到的,经过认真地锤炼,成为习惯,然后契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在其中任何一个行动中,都没有什么非凡的超人存在,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持续不断地把事情做对做好,然后这一切加在一起,产生了卓越。

——社会学家丹·查布里斯(出自《坚毅》一书)

每天犯错至少一次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这里分享一个小妙招。

我原来是一个很纠结的人,内心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有时候,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赏,我对自己“压榨”得很厉害,活得很压抑。渐渐地,我发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开始转为“向内看”——由注重外在转而注重内心,并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先取得自己的认可——“僵固型思维”的人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小标准,能提醒自己将注意力从外在转向内心,训练和提升“成长型思维”。

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利用逆向思维,给自己专门制订了一个“变态的目标”:每天至少犯错一次。

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忍受自己犯错,希望自己时时处处都能高标准、严要求,而犯错的逆向目标则打破了这种心态,让犯错变得轻松、自在,从而促使你敢于行动,做一些平常不敢尝试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人的思维也有惯性——一旦启动,开头的行动会带来更多的行动,最后你就会打破原有的僵局,从点点滴滴中走向自控又自在的生活。

所以,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小结:

内心信念一变,整个人就改变了。所以平常学习时不仅要学方法,也要同步更新认知,及时实现认知升级。

mini自控

今天故意犯一次小错,尝试一下犯错的轻松吧!

欢迎在微博或微信上写下你的体验与心得。

写下来,才是你的。

方法:

1.采取“最优主义”的策略,塑造“成长型思维”。

2.每天至少犯错一次。

3.同步更新认知,及时实现认知升级。

4.开始行动,创造思维惯性。

文章标签:, , , , , , , ,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