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哀之歌,曹利群,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20-11-18 10:44  阅读 586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不哀之歌,曹利群,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不哀之歌,曹利群,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不哀之歌,曹利群,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曹利群,古典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的传播者,《爱乐》杂志前主编。曾在中国交响乐团做过艺术策划,也参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策划,以写与音乐有关的文章为乐事,在多地大学、剧院、图书馆和书店做过音乐讲座。已出版有《慢慢天明》《灯塔的光》《肖邦不住17号》《五音不全》《历史旁的花园》《永远的珍藏:世界著名厂牌与经典唱片》《缪斯的琴弦:西方音乐史话》等多种,编有《缺失的档案:顾圣婴读本》,并翻译有《如何听懂音乐》、《梅纽因访谈录》、《歌剧:一种新的聆听方法》(合译)、《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合译)等。

目录  · · · · · ·

第一辑 且听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随想
告解与狂欢的密码——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之谜
真假球迷: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
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听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
俄罗斯音乐树上的奇异果
轻看了李斯特
湮没的声音——克拉拉·舒曼引发的思考
苦行:在恐惧与信仰之间
长太息以掩涕
电影里没有流出的血
抚平萨拉班德的悲伤
廿年不听海菲茨
指挥这个行当——送阿巴多先生远行
岁末送别杨松斯
第二辑 且看
头顶的星空 心中的道德
以音乐的名义
一个三和弦
古尔德的七宝楼台
《梁祝》六十年——不能淡忘的人与事
敢有歌吟动地哀——听王西麟《四重奏》
念陈师 忆《说园》
琴者马友友
我很寂寞 无法入睡
音乐是什么
异乡的蘑菇
走出阁楼的疯女人
不老的青春——听殷承宗弹舒伯特
《魔笛》:童话还是童话的外衣?
“死人音乐会”的前世今生
缄默的古城,我的北京——《骆驼祥子》80周年有感
这红楼不是那红楼
《前线》:呈现与遮蔽
混在艺术圈
第三辑 且行
空荡的剧场——皮娜·鲍什十周年祭
等着我吧
一些主题必然这样涌来——马勒在阿特湖畔
这个世界配不上如此美好的人——梵高在阿尔的日子
博物馆之殇
穹顶的护卫与庇护
旅行的赝品
一座剧院一座城
台北的秋虫
八月的阿炳

生存还是毁灭,从古到今,从艺术到生活都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独白自然是在诘问自己,但对于读者,这个戏剧性的道白似乎对生死拷问追加了一层哲学意义。作为普通的个体生命,生死之间的选边,简单到倏忽之间的阴阳两隔。活有活法,死有死法,如何活如何死,对人对己对历史都要有个交代。于是在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中,修道院内,断头台前,布兰什(旧译布兰奇)和她的修女姐妹,在恐惧和信仰间做出了最为艰难的选择。

歌剧故事有其历史原型,史称“贡比涅烈女”(Martyrs of Compiègne)。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后,制宪会议颁布法令,剥夺王公贵族和教会阶级的特权,解散所有的教会机构。进而宣布一切宗教宣誓无效,一味虔修、不从事慈善或教育的修道院一律解散。次年,革命之火烧到了贡比涅城[1]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修女们被勒令离开,但她们坚辞不去。1792年8月10日法国国王被彻底剥夺权力后,修女们最终被赶出修道院,同时被明令禁止院外隐修。然而秘密集会和每日祷告依然在进行,为防不测,修女们起誓,随时准备集体殉教。她们将头发剪短到颈部,抱定了必死之心。如此又坚持了两年。雅各宾专政的恐怖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被送上断头台。1794年6月21日,修女们在集会地点被逮捕,7月12日被带往巴黎,17日即被革命法庭以“反对法国人民的罪行”(多少罪恶假人民之名以行)判处死刑。当晚“游街”示众后(多么熟悉的字眼和场面),十六位修女被送上断头台,行刑前高唱《圣母经》,义无反顾。

这个故事曾被改编为电影,但并不成功。普朗克的歌剧脚本改编自法国政论作家贝尔纳诺斯的话剧,作家虽未做过教士,但在笃信中对宗教特定的精神体察甚深,在创作中对人物复杂的个性、矛盾的内心世界也有精微把握。普朗克后来也皈依了天主教,对原作的探索倾向多有认同。在通过信仰克服恐惧,直面死神获得永生的理念上,两位艺术家不谋而合。1957年1月26日,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的第二天,当地的《十字路口报》就发表了署名克劳德·罗斯当的文章,称除了个别细节的删改之外,作曲家完全尊重了话剧的原创,带着艺术上的神圣热忱体现了贝尔纳诺斯的文字和思想,“既没有用交响乐作曲家的个性,也没有用传统歌剧大量的歌唱压垮原作”。在谈到这部歌剧时普朗克也说:贝尔纳诺斯的“构思完全像我的,他的激情完美地对应了我的天性的一部分”,“如果这是一篇关于恐惧的祈祷文,那么在我看来,它同时也是,甚至更是一篇关于圣爱及其传递的祈祷文”。歌剧通过修女布兰什(Blanche)如何战胜内心恐惧,最终完成了对信仰践行的最高定义,尽管其中的苦行曲曲折折。普朗克深谙艺术歌曲创作,在这部以女声为主的歌剧中,精心把握各种不同的声乐线条、节奏模式,乐队伴奏极为精简,力求音乐在表达歌词的意蕴方面如影相随。其中几段重要的女声对唱、女声二重唱与合唱、几位主人公大段的内心独白都让人过耳不忘。但所有这些音乐上的努力和两个多小时的戏剧铺垫,抵不上全剧的最后一幕:

舞台中央,灯光散落,黑衣白袍,胸前画着清晰的十字,修女们由聚而分,缓缓散开。一遍遍唱着《圣母颂》,面无惧色,相继走上断头台,闸刀每次落下,每倒下一个人,和声就减去一个,那种前赴后继、慨然赴死的场面让人唏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然而在舞台灯光熄灭之前,离开剧场之际,观者却有莫名不安、如鲠在喉之感。

综观全剧,从恐惧到信仰之路,剧中的几位人物走得歪斜、忐忑,反反复复,其中有逃避,有抱怨,有犹疑,也有虔信。这让人想起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所言:“每当个人由于进入普遍性而感到无力将自己作为个体来维护的时候,他就处于一种精神磨难之中。”此剧中的布兰什面临着相似的精神磨难,来自内心的恐惧无可消遁,为了逃避惶恐的威胁,决意去修道院做一名修女。围绕着她,剧作家和作曲家做了几组不同人物性格的对照,用心可谓良苦。布兰什和老院长代表了恐惧,先前入院的修女康丝坦斯和继任院长则主张凡事祈祷,坦然面对人生的变故与死亡。

同样是在恐惧中,布兰什是内心的惧怕,老院长Mother德·克瓦西是修行多年未果的谵妄。布兰什出场前,身为伯爵的父亲与哥哥的对唱已然营造了惴惴不安。天色已晚,雷雨将至,隐隐透出大革命到来前的血腥气息。布兰什莫名的恐惧更多的是性格与心理上的,墙上的灯影可以看作鬼魂的幽灵,禁不住尖声惊叫。经父亲与哥哥拦阻无效,她决定入修道院,以得到上帝的庇护。显然她的选择出于逃避而非信仰。布兰什希望修道院成为她的庇护所,克瓦西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不是。“如果上帝给了我们力量,我们为什么要害怕?”“上帝需要测试的是你的弱点而非力量。”克瓦西一个个形而上的诘问步步紧逼,让布兰什受到点拨,内心稍安。最后问及修号时,布兰什说出“Sister Blanche of the Agony of Christ”,意思是说,她的这个名字源自“基督的痛苦”。“Agony of Christ”语出《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特指基督被钉十字架前在客西马尼园(Gethsemane)所经历的几次痛苦。这种痛苦应该包括上帝的离弃、肉身的煎熬,以及情感和心理游移不定三个层面。布兰什特意把自己的名字与此联系起来,想来是要顺服上帝的旨意,却又含有因肉身的软弱没有找到出路的痛苦。事实上,这个名字并未帮助她坚定信仰,面对灾难。在第三幕中,风云突变,革命党闯入修道院,宣布教会解散,修女必须离开。在众修女投票决定是否集体殉教时,布兰什再次选择了逃避,从修道院逃回了家中。继任院长Mother玛丽来看顾布兰什时,内心崩溃的布兰什唱道:“为什么人们要责备我?究竟我伤害谁了?……恐惧不算背叛上帝,我生来恐惧,在恐惧中生活,直到现在。人们都轻视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被轻视!”这段独白道出布兰什真实的内心,除了恐惧,祈祷、信仰根本不会成为布兰什的精神镇静剂。

再说老院长Mother德·克瓦西。老迈的她陷入病痛的折磨,心力交瘁,形容枯槁,完全失去了和布兰什谈话时的那种明澈、严苛。她用略带抱怨的口吻说,自己入修道院三十年,做院长十二年,生命的每一天都想到死亡。“人们会说看到自己的死亡,但这是实话,我也会目睹自己的死亡。”临终前她把布兰什唤至榻前做了一次长谈,忧心忡忡地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听从你的内心。圣徒不可能永远抵制诱惑,背叛永远是魔鬼的事情。上帝的荣耀护佑着你,但有时他的手也不如你的手更安全。”服从上帝还是听从内心,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本应合二为一,而不是选择相信自己,这和初见布兰什时她以祈祷为己任的态度判若两人。濒死前她呼喊道:我看到了修道院空空如也,祭坛被劈成两半,地上流着鲜血,上帝离弃了我们。说完之后颓然倒地,死去。虽然她以谶语的方式暗示了修道院的结局,但以这种狰狞的方式死去,吓坏了布兰什,震惊了Mother玛丽,也震动了整个加尔默罗会修道院。

康丝坦斯是布兰什精神层面的对立形象。编制花圈时,关于生死的对话,两人的观念立判分明。布兰什沉浸在院长亡故的悲恸中,在她看来修道院里的十字架过于高大,而Mother德·克瓦西的坟墓过于矮小。而康丝坦斯则认为克瓦西的死是寻常之事,世事无常,变故才符合上帝的逻辑。“那个把死挂在嘴边的人,难道死亡对她那么艰难?她死得多么不堪?”转而对布兰什说,“你觉得上帝让Mother这么死去是犯了个错误,但你不觉得这就像我们在衣帽间拿错了衣服?”比布兰什早六周入修道院的康丝坦斯曾经生活在农村,在哥哥的婚礼上,她感受到的是小提琴的优美,姑娘们的鲜花,做酒的平常生活与舞蹈的欢乐场面。与贵族出身、深陷恐惧的布兰什相比,康丝坦斯自足于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小快乐。生活突然让她成为一个修女(剧本中没有给出具体原因),这种生活之变就像生死之变,面对就是。甚至当选择宣誓殉道之后,康丝坦斯先是显出短暂的慌张,但很快就恢复常态,毅然加入到殉道的行列中。对于布兰什,康丝坦斯是一个标志性角色,是一种对生死的理想化符号。对于在生死之间痛苦彷徨的布兰什来说,当她回归的那一刻,康丝坦斯是决定性的指引。

借着康丝坦斯之口,贝尔纳诺斯阐明了这部戏剧的生死观:“一个人不会单独去死,而是为别人而死,甚至是替别人而死。”面对不可抗逆的突发性事件,为了信仰的自由,修女们自行投票决定是否殉道。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最终战胜恐惧的是全体对誓言承诺的话,个人的恐惧是否可以在群体死亡中得到消减?在修道院中,布兰什的恐惧心理非但没有去除,反倒被老院长的惨死蒙上更深的暗影。在考验生死时再次逃避,也就毫不奇怪。编剧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全剧第一个场景中,家中一个男仆俯首应命去给布兰什的房间掌灯。临近全剧结尾,当布兰什逃回家里发现父亲已被送上断头台,那个唯一可以保护她的人已经命丧黄泉,她的地位也突然由贵族的女儿沦为仆人的听用。黑暗中,可以清晰听到那仆人对布兰什的大声呵斥。父亲已死,这种主奴地位颠倒的环境也无法让她苟活。一句话,活路已然断绝。既然生不如死,一个人是死,一起死也是死,反倒还成全了共同的誓言。最后关头,当众姐妹一个个走上断头台,只剩下康丝坦斯一人时,布兰什终于出现。作为个人,无论她是否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想到了基督的痛苦,但毕竟维护了尊严,也维护了誓言。共同赴死减轻了对死亡的惧怕,也成全了伤痕累累的人格。

全剧倒数第四个场景是监狱的囚牢,面对次日的引颈受戮,Mother玛丽看顾着四周的姐妹,有一段语重心长的独唱:“Mother德·克瓦西之死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而她的慈爱也抚慰过我们。当我们很容易忘却这些时光时,我们就无法从痛苦中摆脱。我们是朴实卑微的人,祈祷是一种责任。对于殉道,我们必须义无反顾,殉道就是我们(对上帝)的报答。”为了众姐妹有勇气面对死亡,她用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故事,勉励修女们要有基督上十字架向死而生的精神。为了打消众人的胆怯,未及参加殉道宣誓的她,毅然决定跟大家一起上断头台。赴死前,每个修女的面部表情都有微小的差异,未见得能够充分理解Mother玛丽的最后叮嘱。对于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对于基督上十字架的果决,也许她们的内心并不了然。但集体的殉道让她们相信不是一个人孤单死去,不是为自己去死,而是为了别人,为了修道院每一个朝夕相处的姐妹去死,便多了一份慰藉的安然。

舞台中央,灯光散落,黑衣白袍,胸前画着清晰的十字,修女们由聚而分,缓缓散开。一遍遍唱着《圣母颂》,面无惧色,相继走上断头台,闸刀每次落下,每倒下一个人,和声就减去一个,那种前赴后继、慨然赴死的场面让人唏嘘。十六个躯体相继扑倒在地,定格成历史永恒的瞬间。强权可以随意褫夺一个个看似卑微的生命,那样的时刻,苦行终止,死亡凄然,也许并不伟岸。但于我们,今天的观者,对她们的苦修苦行,对她们肉身的捐躯和心灵的坦然,平添一分崇高的敬意。两百多年过去,历史永远记录了那一神圣时刻;而在舞台上,音乐中,她们彰显了刻骨铭心的伟大与平凡。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