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郭建龙,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19-09-30 17:12  阅读 856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郭建龙,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本文书籍获取方式:

1.扫描上面二维码免费获得,添加备注,小编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

打不破的围城

汉哀帝时期,奉车光禄大夫刘歆做了一次努力,想调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矛盾,解决西汉政府的统治哲学问题。

在西汉后期,如果说还有真正的学者的话,那么非刘向、刘歆父子莫属。他们的祖先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弟楚元王刘交。与刘邦的不学无术相比,刘交却是个诗书胚子,汉代最早的一批儒学图书就是由他发掘的,他任命了几位《诗经》学者当他的智囊,在汉初混乱的年代起到了保卫读书种子的作用。[21]

刘向生活在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这时的西汉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政治逐渐僵化,权臣控制朝政,整个社会政治中充斥着一种无力感。他饱读诗书,是一个五经全才,同时又涉猎诸子,可谓当时最博学之人。中国第一份藏书文献《汉书·艺文志》,就是以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藏书目录为底本。除了整理图书之外,他还做了许多编纂工作,比如现在流传的《战国策》,以及《说苑》《新序》《烈女传》等,也都是他编撰的。

刘向虽然涉猎诸子,却是个典型的今文经学家,他相信所谓的天地灾变,曾经写出了《洪范五行传论》[22],用灾异的眼光来解读政治,总结了历代书籍上记载的自然灾难,与政治作比较,利用数学和逻辑学,进行归纳,企图得到社会政治与自然天象的互动关系。

刘向时代也是权臣当道的时代,当时,外戚的许氏和史氏在位弄权,而朝内又有太监弘恭、石显把持。刘向数次警告汉元帝:最近灾难频发,就是权臣当道的明证。然而,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给刘向带来好运,反而三番五次带去灾祸[23]。

作为刘向的儿子,刘歆悲观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前代人传下来的今文经学已经无力解释现实状况,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都无法说明现实为什么这么无奈。而那些在台上的大儒除了个人利益以外,已经不在乎所谓的政治和学术。刘歆对于今文经学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痴迷,反而由于父亲的藏书,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古文经学。

刘歆最感兴趣的是《左传》,他最初在汉代的秘藏中找到了《左传》,大受影响,正好当朝宰相翟方进对《左传》颇有研究,刘歆拜在他的门下,学通了这本书,并把它发扬光大。[24]汉朝的人只在乎《春秋》中所传的大义,并不《春秋》当作一本历史书,也不把《左传》当作《春秋》的解读。刘歆却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只不过是孔子的弟子的弟子们的著作,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却是孔子同时代人,相对而言,更了解《春秋》,比《公羊传》和《谷梁传》这种二手资料更加可靠。

除了《左传》之外,他还推崇古文经中的《诗经毛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认为这些著作更接近于原貌,比起今文经更加可靠。

他从这些书籍中总结出了一套更加复古的政治理念,认为汉代从官制到政策都已经偏离了古代的方向[25],而如果想恢复盛世,必须走复古的道路。而要走复古的道路,必须首先修改教科书,采用更加可靠的古文经典来代替今文经典,让人们了解正确的价值观。

汉哀帝时,刘歆终于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上书皇帝,要求根据汉宣帝时期的传统,新设立几个博士点,包括《左传》《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由于今文经集团的根深蒂固,刘歆并没有要求废除今文经,而是希望今文经和古文经并置,都作为教科书。他相信依靠竞争和学生自己评价,更加稳重的古文经最终会击败华而不实、只知享乐的今文经。

与刘歆一样,汉哀帝也对当时的社会忧心忡忡,希望做出改变。他试图促成一次新的辩论,让刘歆与今文经的五经博士进行对质,来比较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分歧。

但这次,皇帝的权威不奏效了。今文经博士们纷纷避战,根本不给刘歆同台竞争的机会。刘歆失望之余,写了一封信质问当时掌管文化的太常博士。[26]这封著名的信就成了汉代哲学论战的最高成果之一。在信中,刘歆回顾了古文经与今文经的来源,提出今文经经过这么多年的以讹传讹,实际上全都是汉代的三脚猫理论,古文经才是真正的研究周代制度的著作。他斥责了各个今文经学者抱守残缺,为了利益和门派不肯弘扬大道,让汉代的哲学走入了死胡同,也失去了政治和社会连接的能力,到最后损害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是整个皇朝。

这封著名的书信不仅没有给刘歆带来辩论的机会,反而让整个的今文经学界(也就是大部分的官僚集团)对他都充满了愤恨。著名的学者、光禄大夫龚胜立刻做出反应,以自责为名宣布辞职,要挟皇帝,同时大司空师丹更是大怒,上奏皇帝要治刘歆的罪。

刘歆为了避祸,不得不离开了中央,到地方任职。

这次刘歆以他的官运和身家性命为赌注,希望打破整个知识阶层对于现实的无知和对于利益的贪婪,但最终却失败了。他仿佛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城堡,这个城堡由于盘根错节着整个朝廷的官僚系统,已经不容许新的思想进入了。

他不知道的是,一旦一个社会把一种思想树立成指导思想,由于路径依赖,就只能在这个思想的前提下腾挪,不可能再推倒重来。也许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不再相信这些理论,但是,又没有人有足够的力量去击碎理论本身,因为那会毁掉整个系统。于是,人们只能装模作样继续做着无用的研究。在汉代,人们只能顺着天人合一、谶纬、灾异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等待着这个系统的崩溃。

心灰意懒的刘歆对西汉政权绝望了,虽然他是刘氏宗亲,但他对刘氏的汉朝已经不再留恋,并不介意用一个全新的系统来代替汉朝建筑在儒教今文经体系上的政权。

恰好这时,他的朋友王莽成了大司马,于是刘歆迅速地将希望寄托在王莽的身上。

复古,复古

公元8年(新莽始建国元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王莽曾经与刘歆共事,对刘歆的才华了解得一清二楚,在他还没有当皇帝时,就开始重用刘歆。公元4年(西汉元始四年),王莽命令刘歆建造一个叫作明堂的建筑。

所谓明堂,指的是天子祭祀天地鬼神、举行大典的地方。这是古文经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今文经学中,人们更愿意使用的一个概念是太庙。所谓太庙,就是天子祭祀父辈祖先的地方,而古文经学更加推崇周代的制度,认为周天子不仅祭祀父母,还祭祀天地阴阳,这个祭祀的场所是明堂。[27]

现在的北京还存在一个巨大的明堂,就在北京城南的天坛,同时,明清时期也保留了太庙,位于天安门之后。这实际上综合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家的学说,兼而有之。

王莽建立明堂的举动被视为古文经学崛起的标志。实际上,所谓明堂属于三雍建筑群中的一个。按照古文经学的意见,皇家宗教性建筑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明堂、辟雍[28]、灵台[29]。如果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做一个对比,明堂是举行大典、祭祀的场所,类似于基督教堂或者清真寺。而辟雍则是周代所设的大学,也就是皇家教育机构,相当于基督教的大学,或者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学校。灵台则是皇帝观天象、预测国家命运的场所,可以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文台相比。

明堂、辟雍、灵台,就构成了王莽时期的国家宗教建筑群。国家宗教的古文化,意味着皇帝对古文经的认可。

但是,王莽为什么要认可古文经呢?

原因在于,他要为自己的篡位做理论储备。在古文经中,有一本书叫《周官》,是刘歆发现的一本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书籍,这本书后来改名叫《周礼》,成了儒家经典“三礼”的一部。

《周礼》曾经被认为是周公所做的礼仪制度,王莽在篡位之初,希望把自己打扮成周公的角色。周朝灭亡商朝后,周武王很快就死了。由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负责摄政。王莽标榜自己是汉代的周公,为年幼的汉天子摄政,所以被封为安汉公。作为周公的继承人,王莽希望把制度都周公化,所以,《周官》这本书就成了他的理论基础之一。

刘歆之所以帮助王莽,则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促使王莽在政治上使用古文经。此刻他已经对汉代社会的革新能力不再抱希望,因此投靠了王莽这个更加锐意改革的人。

刘歆的理论包括:在哲学上,推行周代的教育系统,也就是把古文经当作教材使用;在政治上,重新实行周代的官制,把汉代的创造去掉,完全恢复周代的官名;在经济上,由于周代是井田制,皇帝应该重新实行土地公有制,并实行一套与周代理想合拍的货币制度。

刘歆并不热衷于帮助王莽登基。但他与同党甄丰、王舜等人为了改革汉代制度,希望授予王莽足够的权力,帮助王莽当上了安汉公,后来又帮助他获得了宰衡的称号,这个称号也是被周朝的周公、商朝的伊尹使用过的。

王莽为了报答三人,将他们升职。当其他人看到他们高升后,纷纷效仿讨王莽欢心,呼吁王莽当所谓的“摄皇帝”。摄皇帝就是代理皇帝,安汉公虽然权力大,但还不是皇帝,但代理皇帝就是皇帝了。帮助王莽当上摄皇帝的,是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等人。[30]这些人的操守已经不如刘歆和甄丰。到这时,刘歆就已经是被局势推着走了,他只是想借助王莽推行改革,却被潮流裹挟着成了汉朝的叛臣。

但这还不是结束,当刘庆、谢嚣、田终术等人得手后,又有一些更不靠谱的人想求官,不断地制造祥瑞和符谶,也就是各种预言说王莽是奉天命当皇帝的。王莽就是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下当上了真皇帝。

到最后,刘歆已经感觉到事情失控,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指望王莽在当上皇帝之后,继续用自己的理论来治理国家。

王莽当皇帝后并没有忘记刘歆,任命他为国师,皇帝的头号智囊。新莽一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改革最频繁的朝代。但是,王莽又并没有全部采纳刘歆的观点,而是既使用了今文经学的主张,又使用了古文经学的主张。

比如,在官制改革方面,他把汉代的官名全部改掉了,但基本上还是使用了今文经学的主张,按照今文经学对周代的理解改名。比如,设立了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三个官,把大司农更名为羲和,后来又更名为纳言,把大理更名为作士,太常更名为秩宗,大鸿胪更名为典乐,少府更名为共工,水衡都尉更名为予虞,与三公司卿一共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每一卿又设置了大夫三人,一个大夫设立元士三人,一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央官职。另外,把光禄勋改名为司中,太仆改为太御,卫尉改为太卫,执金吾改为奋武,中尉改为军正,又设立了大赘官,掌管皇帝的车马物件,以后还负责练兵,这些人都是上卿,称号为六监。把郡太守改名为大尹,都尉改名为太尉,县令长改名为宰,御史改名为执法。

更重要的则是官名改变背后的意义。周代的官制是不分国家官员和皇家官员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官员,其实都是周王的私臣。而汉代在官制上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把内臣和外臣区分开来,外臣就是管理国家事务的官员,而内臣则是负责皇帝起居和家事的私臣。王莽的改变,把内臣和外臣又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了。

他这样做有野心的一面,也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与现代的改革一样,王莽也面临着改革悖论:要想改革,必须有足够的权力才能推动,所以要先集权,再改革。可是集权之后,又容易扼杀民间活力,导致没有人再相信所谓的改革。

官制上基本是今文经学的思路,但在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经济类改革上,王莽则采用了古文经学的观点。他把土地都收归国有,并订立了一套复杂的货币系统,使用了金、银、铜、龟、贝五种材质,设计了二十八种货币。结果民间由于土地关系紊乱,金融秩序崩溃,最终导致了新朝的灭亡。

王莽的试验也表明,不管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它们作为一种哲学观念、一种学术思想是可以的,可一旦将它们现实化为政治政策,就会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失调。

文章标签:, , , , , , , ,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