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潜能.[美] 亚当·皮奥里

原创 qiangshuai521  2019-08-13 10:35  阅读 486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超级潜能.[美] 亚当·皮奥里

 

这是一本有关科学和医学的书。看到这样的主题,大家多半会跟弥漫着消毒药水味、充斥着数据分析的实验室和手术室联系起来。不过此书的缘起远非如此,我甚至都不愿在书里提起,害怕会赶走那些想深入探究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和遗传工程学奥秘的读者。大家请相信我,这并不是题外话。

对我来说,本书缘起20世纪90年代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校园里的一处阳光明媚的山坡上。当时,我盘着双腿,坐在一群学生中间,凝望着绿地如茵的田径场,俯瞰着红杉林立的山丘,远处则是蔚蓝、原始而静谧的太平洋。蒙特雷湾海岸线蜿蜒而又巉岩兀立,在眼前伸展开来。这番景致,既可以安抚心灵,又能勾起无尽的可能和冒险。

我那时还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而且是在名正言顺地“上课”。不过,这堂课跟我以前上过的都不大一样。我想起以前在美国东部的朋友们,端坐在教室里,很快就被高中生般的不适感团团围困,一边听老师那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式的喃喃呓语,一边幻想着远方。正如我此刻坐着的地方。我竟然会在这儿“上课”,但在那时,重点就在这个“可能性”上。

然而此刻,可能终究会成为现实。那门课叫作“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的助教老师吉姆·布朗(Jim Brown),认为这个环境恰好合适,可以向我们介绍这门课程乐观而新奇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人类潜能运动”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中迷醉的乌托邦主义和独创的无政府主义。当时我年方十八,身上仍交织着青春期的痛苦、怨愤和恐惧。我被这门课迷住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的转型,研究的是如何摆脱束缚的东西。传统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着重点,在于了解那些导致我们世界观扭曲或引发病理表现的神经官能症。这些学派往往陷于悲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对传统学派的回应。诸如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下一步。如果这些个体能告别失望和恐惧,能够超越过往的伤痛,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马斯洛认为,只要有机会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会鼓起热忱,去实现人类的全部潜能——去“自我实现”、寻找幸福、发挥创造力、找到灵魂伴侣,去跨越一切障碍。要研究这些,马斯洛的目光并没有放在受苦受难的人们身上,而是投向了生机勃发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又是如何“自我实现”的呢?

马斯洛在1968年写道:“仿佛是弗洛伊德向我们提供了心理疾病的那一半,我们现在必须用心理健康的这一半来使心理学完满。”

后来,我成为驻外通讯记者,最早被派去采访柬埔寨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大屠杀”事件的幸存者,我从那时就开始怀疑马斯洛的价值立场。某日午后,我站在乡下崎岖的小路上,遇见一位佝偻着身子、掉光了牙齿的乞丐,我提及联合国法庭将审判当时依然在位的红色高棉政权领导人,并就此事询问了她的看法。泪水滚滚流下她的脸庞。她说:“他们杀了我的孩子们,所以我才变成了这副模样。”

我想知道,蒙此大难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又该教导他们什么呢?而在如此不公不仁之地,对她及其他所有人来说,“自我实现”又有何意义呢?那时候看来,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一切,在这个国家恐怕全都派不上用场。

但最终,我会以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我到柬埔寨时,这个国家正在努力从30年内战中走出来。我遇到的柬埔寨人,仍在20世纪70年代的“四年野蛮时期”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大动乱期间,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饥饿、凶杀和疾病,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徒留满目疮痍和支离破碎的景象。我听到的故事都很惨烈,每每使我潸然泪下。

1999年早春迎来了传统的高棉新年,这是规模极大、场面极为隆重的节日盛会。就在1年前,1997年政变的余波尚未散去,人们还在担惊受怕,不敢出门。而1年后,就在金边市中心我居住的公寓外,人们纷纷涌入街头巷尾,载歌载舞、大快朵颐、尽情欢庆。我以前只见过眼窝深陷的难民照片,现在终于目睹孩童在四处欢跳。当地市长着手改造了湄公河岸边冲蚀而成的一小块地,满是烂泥的沼泽摇身变为花团锦簇的公园,一家人可以在此野餐。我周遭的幸存者不再是神情严肃,而是喜气洋洋,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欣喜和宽慰,看到复苏和韧劲。而这一切,都现身于我误以为只剩下悲伤失落的绝望沙漠之中,远远超过我先前的想象。

幸存者们怎么可能会如此喜悦?似乎即便是不可想象的灾难,也没能碾碎我身边这些民众的人性,没能压垮他们拥抱此刻和拥抱彼此的能力,事实上,这些灾难反倒使人性显得更加光辉耀眼。这种非凡的韧劲、这种喜悦,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会让我感受到如此震撼的力量?

这些世上最鼓舞人心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能力所在,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故事往往来自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凄惨的悲剧。我终于意识到,身处加州山坡上的我,所着迷的不仅仅是“人类潜能”,更是人类精神的韧劲,是当我们内心受到创伤后,想让自己恢复健康并且活得更好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渴求、直觉和冲劲。人在经受挫败后还能朝前看、向前进,其个中奥妙让我此生都为之着迷。

你可能会问,这些跟我在引言开头提到的一长串词汇究竟有何联系。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和遗传工程学跟波尔布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吗?

我之所以选择写一本科学书,而不是讲有关心理创伤、柬埔寨历史,或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故事,是因为现如今人类的潜力和恢复力中极致而又震撼人心的成功案例,都得益于医学和科学。我碰上这些案例纯属偶然。在结束柬埔寨之旅回国后,我入职了《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了“9·11”事件,又前往伊拉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一位名叫休·赫尔(Hugh Herr)的仿生工程师,他身上的故事激起我的好奇和灵感,让我能以新的思路去看待科学和技术。我循着他这个故事的脉络,感受到故事所涉及的神经科学、生物学,以及其他可以实现更多可能的了不起的进步。当我慢慢了解到更多人,正如我20世纪90年代在金边街头的奇遇那样,他们的故事也开始散发出妙不可言的魔力。

本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生物工程学,以及科学家、医生和某些病人自身正在用来解锁人类身体和头脑之恢复力的方式,前几代人对此只能聊作猜测。尽管我探讨的话题大多集中于当代神经科学、再生医学、药理学和仿生学方面某些最引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但我并没有打算把这本书写成一本有关人体和思想运作的临床学术大部头。本书讲述的是绝不放弃的人。当我着手写作,我就开始寻找这样一群人,他们帮助自己和他人重新获得了他们以为已经永远失去的东西——跑步和跳舞的能力、眺望远山的能力、认出爱人的能力,甚至仅仅是沟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最能感到生而为人的东西。

到了20世纪,人类达到大规模工程的突破点。物理创造力爆炸式增长,由此诞生机械和结构技艺的非凡成就,不断突破物理世界的极限:帝国大厦崛地而起,人类发明航天飞行器,登陆月球。如今,工程师正把眼光投向人体内部。人体成了新的前沿阵地,科学家,以及当代建造家和建筑师,正在帮助恢复伤者的受损机能,解锁人类新的潜能。

这个话题极具新闻价值。正如一本生物医学工程入门教科书所言,近年来,“技术犹如雷电一般击中医学”。这项技术正在帮助科学家们释放出人体中我们刚开始了解却尚未被开发的力量。干细胞可以重建受损的身体部位,大脑可以绕过毁灭性损伤之处来重新连接。意识之外的想法和观念,囊括了我们所有的经验和智慧。

我在书中详述的一些技术可能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写书的过程中,我拜访过不少人,有的人重新长出指尖,有的人因为爆炸受损的腿部肌肉也得以再生。我见到一位女士可以用耳朵来“看”东西,也见到一些人在帮助丧失语言能力的“闭锁”病患通过心灵感应来交流。

然而,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变革性技术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难题。有了新技术,科学家可以对人体和思想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进行逆向构建,把不同的身体部位拆解开来分析,从分子水平摸透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再复原,进而给某些部位受损的人制造替换部件。但为什么要止步于此呢?事实上,许多科学家还在积极探索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帮助健全的人超越先天的限制。如果说我们能修复受损的人体和心灵,为什么不打造人体的升级版?为什么不去实现增强和跨越?为什么不看看人类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正如近期向欧洲议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遗传工程、仿生学和大脑功能促进药物等人类增强技术,“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区分恢复治疗与非治疗目的的人类提升”。

报告指出:“由于这些干预措施大多来自医疗领域,越来越多地将其施用于非病理情形,会增强医疗化的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可能会得到彻底的转变和扩张。有人警告称,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在神经和身体增强领域的竞赛。还有人警告说,这甚至会完全改变“人类”的定义,还会撼动自由民主的基石——“人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Our Posthuman Future: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中写道:“医学的最初目的是治愈疾病,而不是把健康的人变成神。”但我们很难抗拒“变成神”的诱惑。自文明诞生伊始,人类就一直在试图突破天然的限制。据说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已经开始通过生吃公羊睾丸来增强力量,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睾丸是雄性激素睾酮的重要来源,睾酮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强骨质和力量。至少从公元前600年以来,作家和科学家就一直在使用咖啡因和尼古丁来帮助自己集中精神,尽管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咖啡因可以阻隔一种名叫腺苷的大脑化学物质,腺苷的功能是促进睡眠、抑制觉醒,也没有人知道尼古丁可以模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则能导致人类感觉皮层的脑细胞和控制注意力的大脑区域时刻保持敏感。

换言之,哪怕对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缺乏基本的了解,人类几千年来仍然不断地侵入自然,操纵人体和心灵。由此产生的技术往往粗糙、神秘而又不可靠。但这一切已经改变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应该担心吗?这又会是好事吗?

一些医学伦理学家强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但这当然不是个新问题。古希腊人除了留给我们有关生吃睾丸的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故事,还给我们留下了代达罗斯的神话。代达罗斯运用工程技术造出了蜡制的双翼,教儿子伊卡洛斯展翅飞翔,但因为违抗神的命令,给家人带来灭顶之灾。我们如此醉心于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会让整个社会飞得离太阳太近[1]吗?我们会把人类增强技术用作镇压人民或发动战争的工具吗?

我必须承认,研究本书的同时,这些担忧与我亲身经历过的技术奇迹相比多半不值一提,心里只想着“增强”技术真的用在我身上会是什么感觉。比如,我穿上“肌肉服”,用指尖就可以举起重物,感觉就像拿起一张纸。又比如,我跟一个记忆力出众的小男孩儿聊天,他两岁时就能把附近每辆车的年检贴纸上的数字全都背下来。后来我遇到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研究一种药物,吃一片就能拥有这种超凡的记忆力。

同许多科学家一样,我一直渴望知道,我们究竟能走多远。但我也常常担忧,技术会不会发展过度,最后毁灭了我们自己。当我向别人说起这段冒险之旅时,他们总是问我,这是我们应当接受的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在本书中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最终是“要看情况”。正如一位军事科学家在我问起他的想法时机敏地耸耸肩道:“棒球棍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如果你拿它打棒球它就是好东西,如果你拿它照着别人脑袋敲那就是坏东西。”我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尽力提供一些答案。读完本书后,你至少会有更充分的理由来得出你自己的答案。你会更了解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及其原因,你会更理解今后遇到的种种争论。

不过,本书的核心并非道德议题,也非技术规范,甚至不是我接下来分享的值得报道的故事背后的科学发现。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许多人起初就像你我一样,但在经历噩运时,仍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或者,在遇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陷阱时,他们选择勇敢面对我们甚至难以想象的挑战。在我的心目中,正因为他们充满韧性,这使得追求新技术哪怕称不上必不可少或是崇高,至少可以说是有价值的事业。

书中人物,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他们试图帮助的其他人,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的限制所在,我们的能力所在,又何以成其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内容不仅仅关于人类的韧性,也必然关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本书分为3大部分(每个部分各有多个章节),分别围绕着理解和重建人类运动、感知和思考3方面展开。

但本书的核心仍然是人物和故事。本书的故事会让你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从最不平凡的人物开始吧,他就是休·赫尔。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