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读悬疑小说一样读懂会计学:两小时搞懂会计学原理和资本游戏法则,田中靖浩,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20-11-01 12:12  阅读 418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像读悬疑小说一样读懂会计学:两小时搞懂会计学原理和资本游戏法则,田中靖浩,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像读悬疑小说一样读懂会计学:两小时搞懂会计学原理和资本游戏法则,田中靖浩,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像读悬疑小说一样读懂会计学:两小时搞懂会计学原理和资本游戏法则,田中靖浩,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田中 靖浩 (たなか・やすひろ)

他被誉为会计界的东野圭吾,是日本公认最为风趣幽默的会计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商学院,现为日本田中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长,东京都立产业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目前,他致力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担任企业管理顾问、会计实务培训师。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普及枯燥难懂的会计学知识,每一堂课都座无虚席,每一场讲座都爆笑连连,让不了解会计的人也能迅速掌握会计学!

目录  · · · · · ·

第1部分 簿记和公司的诞生
第1章 15世纪意大利 银行变革
1.《帝沃力:托比亚斯和天使》的订单纷至沓来的理由
2. 在地中海活跃的雷兹卡尔和帮助他们的银行
3. 银行和簿记支撑着意大利黄金时期
第2章 15世纪意大利 簿记革命
1. 莱奥纳多和“簿记之父”命运般的相遇
2. 由逃脱处刑的科西莫支持的文艺复兴
3. 不依赖公证人,商人开始自己做记录
4. 簿记革命和美第奇银行的终结
第3章 17世纪荷兰 公司变革
1. 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2. 伦勃朗与荷兰的荣光
3. 诞生于荷兰的股份公司和陌生人股东
4. 短命的荷兰黄金时代
第2部分 财务会计的历史
第4章 19世纪英国 利润革命
1. 从“石块”的活用跃至世界列强的英国
2. 蒸汽机车的开始与固定资产
3. 画家和股东都兴奋起来的铁道狂时代
4. 从19世纪的铁路公司开始的“利润”
第5章 20世纪美国 投资者变革
1. 向着西方的新大陆渡海而去的移民和投资货币
2. 崩溃前夜,美国狂想曲
3. 大无赖乔,竟然就任SEC首任主席
4. 公开与私密之间巨大的界限
第6章 21世纪全球化 国际革命
1. 热衷汽车的机车驾驶员的儿子
2. 以海运和IT掌握霸权的英国全球化战略
3. 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会计基准
4. 企业并购的增加和现金流量计算表
第3部分 管理会计和金融
第7章 19世纪美国 标准变革
1. 从南北战争到横贯大陆的铁路
2. 批量生产工厂的分工与成本计算
3. 一边击溃对手一边把企业做大
4. 从南方启程前往北方的可口可乐与爵士乐
第8章 20世纪美国 管理变革
1. 从芝加哥开始的爵士乐与管理会计的百年史
2. 从“区域管辖”制而来的分工管理
3. 法国的杜邦家族引发了管理会计变革
4. 开始混合的音乐与会计
第9章 21世纪美国 价值变革
1. 向迈克尔•杰克逊学习的价值(Value)思考
2. 什么是企业价值
3. 金融支撑了投资银行与基金的活跃
4. 追求易变的“价值”,彷徨的我们
尾声
参考文献

从蒸汽机到蒸汽机车

“喂,鲍勃,这边,快过来!”

有人这样招呼着“老鲍勃”,他一边擦汗一边向水泵跑去。

他是威拉姆煤矿厂的排水泵修理员。

水泵的情况不好时,就轮到鲍勃出场了。拿着工具,每天检查机械是他的工作,他儿子也从小就给他打下手。

鲍勃的儿子对摆弄机械非常感兴趣,早在17岁就开始负责发动机阀门的开关,成了一名阀门控制员。令他骄傲的儿子有了不错的工作,老鲍勃得意扬扬。

儿子更是对发动机反复钻研,31岁时成了一名轮机员(Engine Man)。获得操纵发动机这样体面的工作后,鲍勃的儿子并不满足于固定型的发动机,而开始思考怎样开发出新的功能。

“如果将这一发动机装上车轮,是不是就能做出自动前进的交通工具了呢?”

他产生了这样奇怪的念头。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构思。鲍勃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得无法自拔。

令鲍勃骄傲的儿子,乔治·史蒂文森[2]开始向着这一梦想,认真地进行挑战。

领先一步的特里维希克已经将蒸汽机装在车轮上、开始了蒸汽机车行驶试验。我们不难想象,看到这些的乔治,热情有多高涨。

乔治像从前与父亲一起工作时一样,开始和儿子罗伯特一起埋头于“蒸汽机车”的开发。

连詹姆斯·瓦特都认为蒸汽机应该作为固定型机器使用,自动前进式的蒸汽机车根本不可能。

但是在英国有许多无法放弃“蒸汽机车”的“鼻祖铁路车迷”。

刚才提到的特里维希克为自己的机车取了一个时髦的名字“Catch me who can”(来抓我试试)。他使试验车运行了起来。

乔治与罗伯特父子认真地在追逐这辆“Catch me who can”。他们将试验车命名为“布鲁歇尔号”(Blucher),这个名字源于滑铁卢战争中的普鲁士英雄布吕歇尔将军。

看来乔治没能模仿到特里维希克取名的精髓,而且他把“布吕歇尔”(Blücher)的拼写搞错,成了“Blucher”。

但是,对乔治父子来说,名字无关紧要。

这辆试运行机车的完成质量远高于特里维希克的那辆。

经过数次试运行,他们的蒸汽机车终于完成。

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铁路,联结了港口城市利物浦与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1830年9月15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那就是名留青史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开通日。

02 蒸汽机车与固定资产

晴天的死亡事件

“快点叫医生!别慢吞吞的!”

暴怒工作人员的视线中,一个满身是血的男人躺卧着。

被残忍撕裂的下半身露出了红黑色的肉,他周围形成的血泊使远远围住、看着他的人感到不安。气息逐渐微弱的男人口中,只能听到令人害怕的呻吟声。

连这样的呻吟声,都不知道何时会停止。

最终,男人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

“怎么会这样?竟然会在这样的日子里发生事故。”

可以听到偷偷议论声的这一天,从早上就开始放礼炮,到刚才为止乐队还在演奏。

但是庆祝的氛围被这一事故打破了。

蒸汽机车初次运行的那天,以惠灵顿首相为首,一众得势的政治家,以及当地有权势的人陆陆续续来到了利物浦站。八节蒸汽机车车厢首尾联结,一行人于中午时分以曼彻斯特为目的地出发。中途,由于加水、加炭而在公园旁边停车。

不幸发生了。

数名政治家不顾不要下车的提醒,随意下车,向惠灵顿首相走去。这时机车突然接近,慌乱的原商务大臣哈克森摔倒在轨道上,被驶来的火箭号轧到了右大腿。

哈克森虽然被紧急搬运到了医院,但还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世界上第一起铁路死亡事故,竟然发生在蒸汽机车首次运行当天。低落的氛围中,载着一行人的蒸汽机车行驶到了终点曼彻斯特,但是在曼彻斯特,反对派市民以惠灵顿首相为目标投掷瓦片。

忙乱使狼狈的开通仪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天的主角,是驾驶着火箭号的乔治·史蒂文森。

被夺去了夺目的主角之位,他会抱以怎样的心情呢?

我想他恐怕不会对哈克森抱有“那个可恶的政治家……”这样的态度。乔治应该充分体会到了“完成了工作”的充实感。

这一天作为“蒸汽机车的纪念日”而被铭刻在历史中,乔治·史蒂文森因“蒸汽机车之父”流传后世。

铁路开通仪式中混入了间谍

铁路开通仪式上,除了“任性的政治家”之外,看样子还混入了从其他国家而来的间谍。

这些间谍为了侦察铁路能否作为“武器”使用而来。

开通仪式举行的1830年,正是席卷欧洲的拿破仑失利之后。欧洲政治家和军人认为“下一次战争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

军事人员对在那样的时机下出现的蒸汽机车表示出了强烈的关心。如果使用机车,运送士兵、食物和弹药的时间就能大幅缩短,蒸汽机车对于战争的运输能力非常有利。

开发商业性之前,机车被寄予了军事厚望。开通仪式那天,飞入他们视线中的,是以超过60公里时速飞驰的蒸汽机车。火箭号为救哈克森而马力全开,但与他的生死无关,间谍惊愕于蒸汽机车的高速。

“这可以为我们所用!”

他们着急地回到祖国,完成了催促铁道建设的任务。从对战争的贡献程度来考虑,铁路公司可以由国家运营,但当时由于长时间持续的拿破仑战争,很多国家在财政上没有富余。在英国,铁路业务也是由民间的铁路公司开始起步的。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并不认可“股份公司”的自由设立。

受到17世纪引发经济暴跌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影响,政府限制了股份公司的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被政府认可的情况下,才能设立。

其中破例得到许可而设立的就是运河公司。通行煤炭船的运河公司以其具有公益性而得到了股份公司化的许可,铁路公司也同样作为特例得到了认可。

当时,从煤矿向工厂搬运煤炭的煤炭船,是被马匹拉着慢悠悠地通过运河的。

马不仅用于运输人,还被用于搬运煤炭、为煤矿排水。马曾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现在我们也使用“马力”这样的词,火车一开始也被称为“铁马”。

马匹拉拽煤炭船通过的运河,冬天会结冰,夏天会干涸,会有船无法通行的时候。另外,马匹拉拽的速度和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对此感到烦躁的商人非常多。

在铁路公司出现以前,运河公司是少数“可以买卖股份”的公司,运河公司沐浴在英国人火热的视线中,非常受欢迎。铁路公司对运河公司来说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不仅会夺走自己的顾客,还会抢走股东。

一旦铺设了铁路,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可以运输,而且速度快,也不需要饲养马匹的运营成本。由于铁路尽是优点,备受打击的运河公司以各种方式刁难铁路公司,想要妨碍其设立。

反对派的抵抗也是徒劳,铁路成了替代运河的交通方式。

铁路公司改变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历史

我们毫不质疑铁路是改变世界的、划时代的发明。但是这铁马(蒸汽机车)有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开业之前的前期投资非常之高。

因为土地的买卖交涉和各种工程,铁路公司需要大额的资金。另外,像隧道和高架桥等的大规模工程非常多,要运行好几台新型“蒸汽机车”,费用也会增多。土地、轨道、枕木、车辆、火车站、各种设备……铁路公司如果不能把像这样的“固定资产”(Fixed Assets)准备齐全的话就无法开业。

为了铁路业务开张,就必须筹措到必要的巨额资金。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的5年之前,史蒂文森父子先行开通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史蒂文森父子不仅在技术方面,也在“经营方面”做了试运行,等待时机成熟才启动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这一“正式项目”。

铁路公司的固定资产比例非常大,而且长期性的经营非常必要。

虽然东印度公司也是这样,但是就铁路公司来说,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政府的意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项目中,对资金筹措时的负债比例、运费的定价等,政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蒸汽机车不只是新型的“自动前进式交通方式”,还是世界上第一例“拥有巨额固定资产的股份公司的资金筹措和运用”实验。

如果只是在技术上实现了蒸汽机车的运行,而没有组织从“筹措和运用”方面支持它,就无法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的铁路公司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筹措和运用的方法、技术对以后“财务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管理远距离车站和列车运行时间表的技术也在“管理会计”上传承了下去。铁路公司才是近代会计的根源所在。

世界上第一批投资铁路公司的股东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购买的铁路股票是上涨了呢,还是下跌了呢?

这些股东的动向左右了世界经济和会计的命运。

03 画家和股东都兴奋起来的铁道狂时代

如何摆脱为资金筹措而操劳的状态

英国画家透纳[3]与乔治·史蒂文森生于同一时代。

他的名画《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发表于1844年。透纳省略了细致的线描,用果敢的色彩描绘出了机车的巨大力量。

这大胆的绘画诞生的背后,是照片的出现。在照片出现之前,人们如果不委托画家画“肖像画”,就无法留下视觉记录。19世纪初期,照片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如果只是想记录视觉,比起绘画,照片更为准确、快速、低价。这样一来,画家的工作被照相机夺走。照片的出现迫使画家重新探讨自己存在的理由。

照片无法表现的画是什么样的?

我们绘画的意义是什么?

一流风景画家透纳应该在意过照片。比起详细的描绘,他反而选择以大胆的笔触来表现动感。这幅画成功地以静止画面表现出了“运动状态”。

这之前的绘画基本上都是“静物画”,将“动感注入画作中”对于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幅画中所描绘的蒸汽机车上,画有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无法看到的红色火焰。我想,比起准确性来说,透纳恐怕将“内心所看到的”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在透纳画这幅画的1844年,受到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成功的刺激,英国于各地引发了铁路建设热潮。透纳画中所表现出的动感与兴奋,不仅是在表现机车,这种兴奋也在投资机车的人之间传播开来。

再次说明,铁路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非常多。

基本上没有库存,通过长期利用固定资产来赚钱——运河公司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铁路公司的规模更为巨大。

拥有巨大固定资产的公司必须在资金筹措方面下功夫。

东印度公司虽然拥有巨大船舶,但这终究不过是运送香料和服装原料的交通工具,要通过商品的销售才能得到盈利。因为他们每一次航行结束后都有大笔金额入账,预估到之后的金额入账才能进行借款(《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就是如此)。

没有任何商品,只有日复一日的运费收入,而且还是刚刚出现的事物,通过铁路能否得到预期收入还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太过依赖借款非常危险。

这些大致情况政府也非常了解,它们对铁路公司的借款额度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于是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不要过于依赖借款(负债L),而是通过股东(资本E)来筹措资金。

港口城市vs新兴工业城市

被限制借款的铁路公司,要战胜领先了一步的运河公司,必须想办法从股东那里筹到资金。经营者不断主张这些来招募股东,铁路比起运河能以更高效率搬运煤炭,不仅能运煤还能运输人或者货物。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方面,两边城市当地有权势者都有出资。他们逐渐了解新诞生的蒸汽机车,认为蒸汽机车“会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而决定投资,他们是城市的主人。

如果我们看一下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股东名册,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比起曼彻斯特,利物浦有更多的人成了股东。

这多半是因为港口城市与新兴工业城市“风格不同”。

在任何国家,“港口城市”都给人以时尚的印象。以日本来说,横滨和神户就是这样。

向异国开放的港口城市的商人富有进取精神,对于未知的投资也非常积极。利物浦的商人也是这样,他们对“通往我们城市的铁路”提起了兴趣。

另一方面,曼彻斯特的商人还是更多地持保守态度。与其投资新兴铁路,不如选择投资扩大自己的工厂——这种将劳动作为美德的想法,也许是从荷兰的加尔文派传承给清教徒的价值观。

准确记账、不做白费工夫的事、认真着眼于工作——奉行以勤勉、禁欲、正直的精神为本的人,是不会喜欢“进行大量借款、做巨大投资”的。

他们喜欢逐渐增加内部保留,踏实地扩大工厂。这就像是农民自己一锹一锹地开拓土地。他们对于在设备投资方面进行借款的态度也非常消极。理所当然,他们对于投资不知真面目的“铁路”也一定犹豫不决。

积极投资新兴铁路的利物浦,和犹豫不决、非常保守的曼彻斯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果,成功赚到钱的是利物浦的商人。

狂热追逐金钱的陌生人股东

利物浦商人将踏实地向工厂进行再投资的曼彻斯特商人甩在身后,积极投资铁路公司股份,赚到了一大笔钱。

他们所出资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经营情况良好,不仅每年会给出分红,其股票的价值也上涨了。因此,“铁路股票”博得了大家的关注。“铁路股票会赚钱!”英国无论何地都在谈论这个。

在19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以“铁路股票会赚钱”为口号的“铁路爱好者”。在日本,提到“铁路爱好者”就是指铁路迷,而英国的鼻祖“铁道爱好者”(Railway Mania)说的就是企图通过铁路股票赚一笔的人。

英国在全境推进铁路的建设,铁路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设立起来,首先成了股东的就是沿线附近的居民。他们出资,不仅是以谋利为目的,更带有一种“为我们这片地区做出社会贡献”的情感。

铁路公司会赚钱,这样的评价传播开来时,不论是否是铁路沿线的居民,单纯“想靠股票赚钱”的股东不断增加。

正如19世纪初的“照片”改变了绘画界,“蒸汽机车”的出现扩大了股东的范围。股东,从威尼斯时期的“家族、亲属”,经由佛罗伦萨时期的“朋友”,向诞生于荷兰的“陌生人股东”进化着。

英国,陌生人股东对金钱的狂热变得极高。

由于股份公司自由化而向前迈出一步的会计

不断被建设起来的铁路、一边合并一边变得规模巨大的铁路公司、对金钱极度狂热的陌生人股东,这样的“狂奔”谁都无法阻止。

透纳发表蒸汽机车画作的1844年,许多铁路相关的新闻成了头条。

这一年乔治·哈德森[4]合并了三家铁路公司,成立了米德兰铁路。

首条铁路投入使用了十多年后,将已经建好的几条线路互相延长,铁路公司开始合并了。

处于中心地位的就是乔治·哈德森。他成了各个铁路公司的老板,一眨眼就成了支配全英国四分之一以上线路的“铁路之王”。

“如果乔治·哈德森来经营,业绩就会上升,分红会变多,股价也会上涨。”

这样的流言散播。如果他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仅凭这个传闻,这家公司的股票也会上涨。

但这个铁路之王是个大骗子。

他的高分红,都是通过对出资资金的诈骗得来的。

一边通过新建铁路募集资金,一边将这部分资金充当已有线路的分红,这就是他的手段。

出资资金和赢利必须分开,但乔治·哈德森无视这一点,将新的出资资金作为别家公司的利益来分红。虽然他曾出任过约克郡市长,但他的晚年背着诈骗犯的污名。

在狂热的股市中,铁路公司必须应对股东的期待。除了增加赢利、给股东分红之外别无他法。每年都踏实地计算赢利,将其分配给股东——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对铁路公司来说,要每年都拿出“赢利”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刚开业后不久,为使投资扩大,拿出“赢利”非常困难。

虽说如此,但像乔治·哈德森那样通过“违反规则”而拿出赢利就会受到谴责。

铁路公司心生一计,那就制定新的规则吧。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和其他公司合并后诞生的伦敦—伯明翰铁路,还有透纳所描绘的西部大铁路这两家公司,采用了“折旧”这一新的规则。

“折旧”的出现对会计历史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几乎能与“照片”的出现对绘画界的意义相匹敌。

04 从19世纪的铁路公司开始的“利润”

从铁路公司开始大众化的折旧

在股份公司还较为少见的时候,对象是连业务的形态都看不到的“铁路”,出资的股东想必要有些勇气。

投资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挑战者每年都拿到分红,把这些看在眼里的人也急着追上去:“那,我也要投资。”

这样一来,铁路公司对于金钱狂热度极高的股东,就必须支付“分红”。

就资产负债表的右侧来说,公司向银行借钱的时候要支付利息,从股东那里得到出资的时候就要支付“分红”。

“应当回应股东的期待,拿出分红!”经营者这样想着,但是存在一个问题。

铁路公司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将这笔支出像家庭记账本一样来处理,就会变为投资时有亏损。相反,没有投资时有赢利。在不同时期成为股东就不公平。

有没有使赢利更为“平均化”,能够稳定地分红的方法呢?铁路公司的经营者思考着。

说服地皮的主人获得土地,进行开凿隧道的工程,轨道和枕木,还有车站的准备,制造机车和客车……开业时期会产生巨大的支出。不要按“基本支出”计算投资,而是“分为数期的费用”计算不就好了吗?他们想到了这一点。

将这个想法变为可能的处理方式就是“折旧”。

折旧的结构

比如说制造蒸汽机车要产生巨额的支出,在首次投资时不负担全部金额,而是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费用分担到这之后的许多年。基于这样的“折旧”,费用得以平均化。因此就算进行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变得更容易产生“赢利”(利润)。通过折旧,即便进行巨额设备投资也能给予股东分红。

虽然在此之前也实行过类似折旧的手续,但第一个在理论基础上正式采用这一手段的是铁路公司。因为机车要长期使用,长期性地计算费用非常合理。

这确实有一番道理。与之前的马车相比,蒸汽机车可以长期地使用。正因为可以长期使用,才要支付一笔巨款。

于是,“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我们所熟知的手续开始了。

经过200年进化的“利润”的历史

我认为,即便是在数百年的会计历史当中,“折旧”的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这也许能与在意大利诞生的簿记相匹敌。这是因为,由于折旧的诞生,会计中的赢利脱离了收支,变为以“利润”的形式来计算。

原本公司就是从计算金钱开始的。虽然我们说了很多,但会计的原点其实就是算钱,收入-支出=收支,这是赢利计算的基本。

脱离这一收支计算,赢利的计算就向“收益-费用=利润”这样稍稍有些难度的体系变化,我认为其契机就是铁路公司采用了折旧。

由于工业革命固定资产的增加

折旧的出现

利润计算的出现
工业革命之后的会计历史,可以说是脱离家庭记账簿似的“收入、支出”计算的历史。

从“收入、支出”中脱离,迈向表现业绩的“收益、费用”的计算,就是企业会计的进化史。

这一进化,从200年前蒸汽机车出现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果可以折旧,那么也应该可以“提前将将来的支出,分配到数期的费用上”(准备金)。那是否也应该将被称为预付费用或未得收益的“收入、支出”分配到“收益、费用”上来进行计算呢?形成了这样的标准,在长期工程中领取的“将来的收入”作为前期收益来分配,这样向着“利润”的变化永不停歇,向着后世出现的时价会计和减损会计勇往直前。

像这样从收支向利润的进化,称为“收付实现制会计向权责发生制会计的转移”。

收付实现制会计:收入-支出=纯收入
权责发生制会计:收益-费用=利润
现如今的21世纪,赢利的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框架“收益-费用=利润”来计算。计算它的就是损益表(P/L;Profit & Loss Statement)。

在此之前对商人而言,“赢利”就是增加金库中的钱,但是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来看就不是这样了。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被称为“利润”的赢利是以损益表来进行计算的。

正如透纳“向一幅画中注入了动感”一样,新式会计成功地向损益表中注入了名为利润的赢利。

撒谎是偷盗的开始,权责发生制是粉饰的开始

19世纪英国的铁路公司有了不得的革新,它们为了得到利润,自己制定了规则。

革新有时候会孕育出一些反面人物。铁路之王乔治·哈德森便将公司的出资资金挪用到别的公司,以此达到“粉饰[5]”的目的。

过去的东印度公司进行过粗糙的粉饰,但哈德森则进行恶意的粉饰。事实上,由于权责发生制,形成一个更容易粉饰的环境。

权责发生制会计中,在决定将“收入、支出”分配到什么时期的“收益、费用”时,无论如何都会掺入人为的操作。这时就无法避免地会混入操控利润的恶意分配。如果收入、支出是Fact(事实),那用收益、费用来计算利润就是一种Fiction(虚构)。

这样“卑鄙的分配”(存疑的分配)在之后的各种时代里反复上演。

到了21世纪,日本东芝被发现进行不正当会计计算,它将未来会得到的工程收入提前计算。如果非要粉饰的话,不如像铁路公司那样催生出新型会计处理方式。那样,他们说不定还会有功劳。可惜的是,在既有规则框架内修饰数据的乔治·哈德森和东芝,最终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污名。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