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信徒:一个职业投资人的思考札记,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21-05-26 00:13  阅读 435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复利信徒:一个职业投资人的思考札记,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复利信徒:一个职业投资人的思考札记,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复利信徒:一个职业投资人的思考札记,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另外,你说的“新能源+、高端制造+、大健康+、新农业+”泛泛而谈当然都挺好,但不解决什么问题,个股差别非常大。对未来,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产业升级的规律。过去十几年我们在工业的整机组装上非常成功,但仔细翻翻年报会发现很多核心配件、上游核心原材料上依然是高度依赖进口,这些产品的规模可能相对终端产品要小一些,但往往壁垒极高,利润率也很好,我认为这个方向会迎来“进口替代”的大周期。

另一条线索,就是多看看发达国家在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水平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更环保、更注重品质、更追求快乐和健康都是大势所趋。某种程度来说,用发达国家的现在来看我们的未来,是具有参照价值的。

在温饱到小康的“从无到有”阶段,公司的规模运作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更为关键;而在小康到中产的“从有到好”阶段,有独门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更值得关注。无论哪个阶段,对产业的抱负、高瞻远瞩又专注的企业家,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执行力,都是成功的核心基因。

交易上如何止损

请问一笔交易你平均会持有多长时间?对于失败的交易你是怎样止损或者以何依据退出的?请你推荐几本学习股票投资知识的书籍。

无论是平均持有时间,还是交易策略(比如是越跌越买,还是跌了就止损)都是依照这笔交易之前的定性来执行的。我的核心仓都是执行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因为我主要瞄准的是未来几年经营态势稳定或者向好,当前价格也比较合理的对象,这种时候一旦买入就不打算做短期交易。如果下跌,正好执行越跌越买的策略。但有两种例外:

(1)某些小交易本来就是玩玩,或者属于试验仓买点儿再灵活处理的。这种可能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和资金分配的需要,随时做一些调整。但这部分实在比例太小,纯属娱乐性质多一些,而且近两年基本已经不玩了。

(2)核心仓位判断错误,有证据表明对其基本面或者估值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这个时候快速止错是关键。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发现了一个比当前持仓更有吸引力的标的,那么也不排除会做配置上的调整。

交易的退出策略也比较简单,就是高估的时候或者有更好标的替换的时候卖出。这里说说高估,表面来看很好理解,实际上根据对象的不同对高估的判断也差别较大。

对于稳定增长型但业务周期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公司,回到历史估值中枢或者即便合理范围可能就卖出;对于典型的周期性公司来说,在其业绩爆发最强估值看起来很低时,恰是其高估卖出的合理区间;对于持续增长型,业务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ROE依然处于持续爬升过程的公司(也就是未来优势型),除非出现极高的估值,否则一般不做大的减仓处理(但可能会在其涨幅较大后,为了降低单只股票波动的影响,而卖出一部分平衡其仓位结构,降低过度押宝在一个公司上的风险)。总的来说,涉及交易这种事情,定性都是最关键的,不要试图卖在最高买在最低,赚区间内把握最大的那部分钱就好了。

学习股票知识的书籍,如果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可以分为基础层、专业层和智慧层三部分。我以下的推荐只是自己看过的,并不代表没有其他好书了,你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的特征自己在网上结合大众评论选择其他好书。

“基础层:主要是了解基本的股票、公司财务和企业经营层面的知识”。

《明明白白看年报》袁克成版,《财报像本故事书》《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经营分析与评价》东北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雪球滚不大》我觉得都不错,这层次主要是了解重要的财务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企业经营判断层面的应用,不需要达到财务人员的水平,重点是学会从经营和风险的角度来看财务数据,并且初步理解价值投资理念。

“专业层:深刻了解价值的来源,并且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分析、价值评估的模式”。

《价值: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很好地解释了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毁灭。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对主要投资方法和不同投资机会的总览,能少走很多弯路。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逆向投资大师的实践经历,能让我们穿越历史。

《巴菲特的护城河》,可能依然是目前为止对护城河理论最完整的阐述。

《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本人拙作不敢与上述佳作比较,但从小散到职业投资10余年的过程中曾经的迷茫困惑都与大家一样,所以可能更具针对性。前者是帮助初学者梳理和建立投资思维和整体思路,后者是用案例和模板手把手帮助初学者掌握公司投资价值的概要分析。

“智慧层:从历史和大师们的思维中去获取智慧,可能没有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却是投资信念的根本来源”。

《股市长线法宝》《投资者的未来》,穿越历史和波动的迷雾,建立更长远的视野。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很多投资中曾经的迷惑和纠结几乎都能在这里寻到答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没有一个字说股票,但所有股票书籍中谈人性的书加在一起都不如这本。当然,《三体》我也一直认为是《乌合之众》的科幻版,所以同样推荐。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对冲基金风云录系列》,以上都是以理念和理论为主,但没有比华尔街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角后来的反思更能触动人心了。

《穷查理宝典》,关于投资、商业认识甚至人生,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可能还有很多经典书籍被遗漏了,我说过只是就我读过的书中做推荐,也有一些更高级别的书我没有列出来,但既然你是问我的真实推荐,就只推荐确实对我有巨大触动作用的书,而不是把“高大上”的书籍都列上。总的来说,我认为对于投资而言,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也不用追求饱览群书。论读书本身,你可能永远读不过一个老教授或者图书馆管理员,但最重要的不是读得多,而是思考,是融会贯通,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拆解“3年翻倍”这个投资目标

我渴望找到3年翻倍的成长股,但遇到几个麻烦:

(1)感觉最难的是对未来3~5年业绩的预判,行业大趋势,关键竞争要素,企业竞争力都是整体方向面上的研究,应该如何落实到营业收入,净利润以及ROE的量上呢?

(2)持有阶段按市场情绪动态调整仓位的问题,近年持股一直是坐电梯,不会在情绪高涨的阶段性高估中调整仓位,对持仓个股中线以上阶段性高估是如何判断的?

其一,3年翻倍这个目标的达成涉及两个要素: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先不把问题复杂化,不考虑其他估值指标的问题)。假设每股收益不变,市盈率翻倍,或者市盈率不变,3年里每股盈利翻倍(不增发稀释股份的情况下,需要每股收益复利超过25%)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未必只有选择成长股一条路。

其二,你说的业绩预判。首先公司的业绩从哪儿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行业趋势和供求关系,加上公司内在经营节奏(包括产品结构和产能投放周期,毛利率和费用趋势),再加上生意特性和公司竞争优势共同作用后的结果,分析业绩当然要从这些整体来一一分解。那么假设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是不是业绩就预测得准了?不是。讲实话,我从来觉得业绩的精确预测是不靠谱的,更别说什么3~5年的业绩预测了,有人敢给你预测也别信,而且以后离这个人远点儿。就算是短期的业绩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财务处理上也有很多可调剂的余地。

那么是不是就不管业绩了?也不是。对业绩的预期,是可以在上述问题分析清楚后,有一个定性的结论的,这个定性的结论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从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来看,公司的业绩区间大概是多少?这里包含谨慎、中性、乐观三种假设。谨慎就是上述的推论条件里,都设定得悲观一些,相反就是设定得乐观一些,然后综合划定这个基本的区间。注意:是区间,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第二,从未来3年的展望来看,公司的经营态势是否会持续的向好(稳定并且加速),持续的下降(吃力甚至下滑)还是模糊不清?

第一个结论提供的是短期的确定性的安全边际,第二个结论是对这笔投资定性为中长期持有还是机会性交易。配合这两个结论,即可确定具体的交易策略。

具体如何将上述经营变量导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乃至于ROE的演变,说实话确实不是几句话、甚至几段文字就能说得明白的。建议你反复阅读《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的第9章和《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的全本。

第三,你提到的“持仓个股中线以上阶段性高估”这句话让我特别费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大胆猜测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坐电梯太多的烦恼。市场的整体高估并不难判断,2015年上半年都知道股市太热了,但是难度是逆大众的行动。而且我向你保证,你就算改为坚定逆大众行动也绝不会觉得快乐,至少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减仓、清仓的才有问题。这事儿的出路,要么坚定地逆流而动,要么坚定地死死不动,有这两个坚定在,都是解脱。最怕牛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满仓收益,熊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空仓安全,震荡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牛股独立行情,这可真的没解。

如果你指的是个股高估的问题,那与第二个回答息息相关。既然你设定了个股的经营期望区间,那么自然是当其业绩达到乐观条件,市场估值也给到乐观条件的时候就接近高估了。当然这是短期的业绩计算模式。如果你认为这是个伟大公司的苗子,其经营成长仅仅是初步阶段,那么当然可以忽略短期的阶段性高估不做处理,然而这又必然导致阶段性坐电梯的情况。所以你看,投资总是没有完美答案和模型,你必须想清楚舍弃什么,才能真正得到另一部分。什么都不想舍弃的人,最后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怎样判断股价对利空、利多是否充分反映

请问你是如何分辨股价对利空或利好是否已经充分反映?尤其是在相对比较极限的两端位置。比如在相对低点,出现了多重的利空,但股价变动不如预期中的强烈,这既可以理解为市场还未对利空做出充分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其已经跌无可跌,因为正反两种逻辑其实都有可能。虽然我们可以推演股票各种情况下的可能走势和情形,同时做好安全边际、资产组合和资金后手来实现财务目标。但是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其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决策能力又可能包含各种缺陷(虽然我们自己很难意识到),所以可能更加希望能够选择好的时机以弥补自身研究和决策能力的不足。

所谓的利空或者利好,其实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直接与业绩相关的(比如某个下游景气提升或者下降,进入某个大客户供应链),有的虽然不直接影响业绩但与经营有关(比如高管变动,公司的战略发生调整),有的是与公司本身有关(比如公司自己的并购),有的是与公司所在行业有关(比如行业性的鼓励政策出台,或者整个行业受到诸如环保成本提高的影响),有的是几乎所有股票都受影响(比如调整利率,股权分置改革等)。不同类别的利空和利好,其影响的范围和幅度都是不一样的,很难一概而论。

在《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的第13章中,我曾提出过预期发展演变的一些特征,基本上沿着反映当前业绩—反映短期未来的业绩—反映潜在的业务前景—反映市场流行概念等,如果一个公司股价反映的后端内容越多,越证明其预期过于乐观并且更加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但要说如何理解某个具体利空、利好是否被充分反映,这个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全不能说15倍PE的公司就比25倍PE的市场负面预期反映得更充分,因为生意特性不一样,估值的中枢也是不同的。

通常来讲,越是受众面广的泛泛而谈的利好、利空,对个股的附加影响可能反而越小(但系统性影响可能巨大)。越是与业绩直接相关的利好、利空则刺激越大(很好理解,如果一个高应收账款的公司突然坏账增加了10倍,你看它会不会跌到底)。

万变不离估值本身。所谓的利好、利空,越是在估值的极端态就反映得越充分,70~80倍PE你说利好还不充分那什么叫充分呢?反之也一样。但请注意:判断预期已经反映充分,只是个风险级别的判断,完全不代表能预测股价走势。2015年一个软件公司80倍PE后又翻了一倍多(同样,也有一些公司跌了1年,到了一个很低的估值,但之后1年又跌了一半儿),所以你要分清楚,市场预期与公司风险并不时刻对应,很多极高风险的公司在一个时间段内(甚至是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涨得很好。这没什么奇怪,人都有赚快钱的欲望,时髦的市场概念在短期内完全可以自我强化。当然,如果时间拉长,你会看到万物最终都将会归于尘土。

所以,估值还是最终的标尺,但你要相对准确地估值就必须理解公司价值的内涵,为什么有的中枢高、有的低?当到了真正很低的估值时,你还用考虑什么利空、利好吗?已经稳赚不赔了,继续反映不过是加大未来的收益而已,所以越是极端态越没什么纠结的。真正纠结的反而是中间状态,可上可下而且幅度可能还不小,这种情况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实没有一个对应普遍公司的模型。

最后,你说的选择好的时机当然是对的,最好的时机配合最大的力度,就稳赚不赔了。至于什么是好的时机,请翻阅《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第14章“触摸大周期的脉搏”一章,整整两页的表格已经归纳得比较清楚了。好的时机确实可以相对弥补研究和体系方面的不足,另外,其实你也会体会到要把握好的时机其实也很困难。

巨幅波动市场下的经验教训

近期反复阅读你的博客及书籍,越来越觉得自身投资思维的局限,特别是对巨幅波动市场的心理管控策略的缺失。虽然我也经历了2014~2016年的这轮牛熊交替,但受悟性限制确实没领悟到什么东西。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在2014~2016年这段巨幅波动的市场期间总结了哪些经验教训?

我觉得你不能只盯着某个阶段的市场特征去“反思”。2014~2016年很特殊吗?其实并没有。即便在A股这么短的股市历史里,类似这样的高波动周期也并不少见。虽然每个周期的具体走势似乎还是有差别的,但从根本上而言,无非就是价格低于价值—价格反映价值—价格高于价值的转换而已,转换发生的具体触发事件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的规律其实每次都一样,所以股评家们盯着的是“不一样的事件”,而投资人看到的是“每次都大致相同的规律”。只要我们相信规律还在起作用,具体下一次是什么事件去触发它发生,其实是不重要的。

你说自己“面对巨幅波动缺少心理管控策略”,其实这不是什么心理管控的问题,要是净值莫名其妙地上蹿下跳,我的心理也无法管控好。所以关键是这种波动是不是“莫名其妙”的?当然不是。如果回头去看,2014~2016年不过也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已,而且波动的范围并未超出历史的数据区间。有什么是无法理解的呢?但是就像前一个问题所说的,理解这种价格和价值的偏离并不难,特别是在极端区域的时候。但难在做出正确的反应是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逆人性而动的。微博评论里一个网友朋友曾疑惑道:“我们都读同样的投资书,那岂不是大家学到的也都一样?到头来还是没差别啊”,其实差别就在于:

(1)都读一样的书,但是理解能力和悟性差别很大,都读一样的教材为何有的能上清华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呢?

(2)道理都明白和能做到之间还差了秉性、经历、投资价值观等,这些差别都是巨大的鸿沟。

所以说到底,要研究本质规律,本质规律就是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这种波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周期性的本质原因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性。要理解试图准确追逐价格是很难的,最重要的是评估价值的能力,若具有了这个能力,你将会:

第一,找到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好公司;

第二,由于理解价值的大概范围,所以也能对市场是否过度偏离公司价值有一个基本准确的评估;

第三,根据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程度,做好仓位、组合等方面的安排和策略。这个是没有黄金公式的,策略的前提是至少对偏离的定性准确,策略的核心是风险机会比的评估。策略总是有得有失,所以要想清楚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最终我们会发现,一切的基础还是基本功:评估公司价值的能力。评估公司价值又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论。这是一切的基础,试图绕过这个基础去做的任何尝试都是没戏的,不要浪费时间了。试图不懂公司价值,仅仅靠心理建设来面对市场会很惨的。这就像试图绕过艰苦的背单词和语法,仅仅靠勇敢和坚强,去面对托福考试,可能吗?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赶快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对公司价值分析的能力。其他所谓的某个时段市场特征的总结应对,这种一招鲜的方法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具体谈谈技术指标

你曾说你是看月线指标的,请问具体是怎么看的?或你是从哪些技术要点看的?

这个其实没什么神秘的,也不是什么撒手锏。

关于技术指标我在《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中也谈过,技术指标我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参考。基本上有几个重点:

第一,主要观察月线等长期技术性形态而忽略短周期指标,长期的技术形态有时候是会说话的。

第二,技术指标主要用来快速排查和参考,如果基本面情况与技术指标形态高度吻合,会增强决策者的信心。

如果两者不一致甚至出现很大背离,那么我一般会更加谨慎,并且会思考一下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坦率地讲,一般两者一致的情况下后续的准确性比较高,但高度背离的时候则不好说,有时候确实是跟随着技术形态的方向去了,有时候又发现被技术形态误导而错过了,所以说到底,技术指标这块还是辅助性的,而非决策中的关键指标。

月线级别我看的主要角度就是有没有出现长周期的超买或者超卖,实际上体现的是对一种市场热度的观察,而不是某个技术指标泄露了什么天机,哪儿有那么神乎其神的东西。主要就是看月K线、成交量,还有一个叫“财运亨通”的技术指标。月K线主要看有无连续的大阳或者阴跌,然后根据跌或涨的幅度、时间,结合其基本面信息来看是否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已知信息。成交量当然就是看看在什么位置放了较大的量,当时的公司情况和市场情绪是怎样的。“财运亨通”这个指标大多数时候是钝化的,但在严重超跌或者超买的时候还是比较清楚的。有时也会结合着看看年K线。

总之,就像我说的,这些都是观察我理解的公司市场是如何反应,以及反应的程度,并从这两者中间看看有无出现预期差。这些东西都是习惯,未必一定要这么做,因为最终一切其实都会反映到估值中去,理解了估值这些都不重要。或者这样说,如果一个公司基本面特别好但图形特别差,我会谨慎一些思考为什么市场表达的与我理解的不同?但如果我非常确认自己的逻辑并且估值也认同,那么就算图形再差我也会照样“下手”。但反过来,如果一个图形特别漂亮,但我不理解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和经营,那我是绝对不会碰的。

选股与估值标准是什么

作为价值投资者,请问你选股的标准有哪些?怎样判断股价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既可以用两句话解释,也可以写一本书回答。我用比较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我选股的基本标准是要赚钱,根本标准是要大概率地能赚钱,更重要的标准是能大概率地赚较多的钱,最核心的标准是能大概率地赚较多钱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请注意,以上绝非废话!而是选股思考中的一种逐层递进关系,核心是概率和赔率。要想提高概率,最重要的是选择经营优秀并且市场供需格局较好的公司(可参考《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第7章以及《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的经营指标分析模板)。选择了好的公司你最差的结果是输时间而不容易输钱;想提高赔率,要善于利用市场先生发神经的市场无效阶段,核心是耐心和理性。赔率是让你的短、中期收益获得保障的关键。做好以上两点,短期和长期你就都不容易赔钱了。

具体选股的指标并没有一套“黄金算式”,不同的生意模式和经营特点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价值型主要看便宜和硬资产,成长型主要是经营周期和发展节奏的定性;重资产的要关注产能节奏和市场需求节奏的匹配,轻资产的更注重无形资产壁垒的研究,都不一样。唯一都绕不过去的、都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重点是分析ROE的特征及未来发展态势,分拆财务杠杆、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各自的演变逻辑。

股价是否合理本身是非常主观的,同样没有黄金算式。同一个公司,放在两个同样优秀的投资人面前,是否合理或者低估都可能产生严重分歧,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假设,某一两个假设的判断不同,结论就会不同。但大的原则是可以依靠的:

第一,要先找对坐标,它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是长期优势型还是周期性股票,坐标不同判断完全不同(比如同样的25倍PE含义就差别巨大);

第二,在正确的坐标系上,你去翻翻它本身,或者与它同类公司在市场牛熊期间的估值区间,靠近其估值下沿的当然就更接近安全一些(前提是经营没有发生质变,比如上轮熊市25倍PE是大底,但上次还是成长初期,现在已经接近成熟期,甚至开始衰退了,就没有可比性)。具体涉及估值指标的常见应用,还是推荐参考《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的第11章和第15章,这两部分读懂,不敢说成为估值高手,亏大钱的错误应该是不太容易犯了。

所以总的来说,估值这种事儿是投资里最艺术的部分,不要试图找到简单的公式。定性永远是最重要的,估值指标的具体定量需要多角度去衡量,结合当下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去进行推演,最终的交易价位还需要考虑到你对安全边际所留余量的大小。

希望没把你绕晕。如果有点儿晕,请仔细阅读我上面推荐的部分,然后再回来看3遍。如果已经有了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也做了上述阅读后还看不懂,那么建议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投资,这可是实话。

宏观上来看中国未来投资的机会

我有个很困惑的地方,诚如你所说的,伟大的公司需要匹配伟大的投资人,但伟大的投资人是需要具备大格局思维的,目前像我们这种普通的投资者还很难具备这种大格局思维,你能否从你多年的投资思考中给我们分享一下,你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国家能在哪些行业有较大的机会在国际分工中取得竞争优势?

首先说两点:

(1)这种宏观性的问题,其实对投资的帮助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越是长期和宏观的预测确实比较准确,因为影响长期结果的变量因素很少,也比较稳定(比如人口,人均收入、城市化率、消费结构变化等),另外,从很宏观的地方出发到具体标的和交易的落地,完全是另一个问题。

(2)宏观角度很好或者长期来看很棒的对象,未必能让你赚到钱。只要价格足够便宜,不好的产业中的一般公司也能有不错的收益率;相反,如果价格昂贵,未来几年发展最棒的公司也可能让你受益平平,如果万一其发展低于预期(即便还是不错),也可能让你亏大钱。

好,在记住以上两点后,再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从现在看未来,投资人最重要的宏观思维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你相不相信中国继续发展,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人均GDP水平进入发达国家标准。如果不相信,后面的一切都不要谈了,股票最好不要买。如果相信,继续进行下一步。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60%左右(11万亿美元VS18万亿美元),不考虑汇率变化(我个人也不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有大幅升值和贬值的基础,大幅增值肯定没戏,大幅减值其实也不太可能。从目前中美的实际购买力比较,除了房地产明显高估外,其他领域的货币价值我认为是基本合理的。另外人民币大幅贬值也不符合中美双方利益),中国需要GPD再翻一倍才能超过美国。

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8000美元左右,届时人均GDP应该达到16000美元以上,正好挤进世界银行定义的发达国家门槛。要想挤入更高的发达经济行列,必然要求两个方面的提升:第一是经济规模总量的提升,第二是经济附加值的提升。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两方面应该如何达成?

可以从GDP结构来大致衡量这两个问题。2016年中国GDP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占比分别为8.6%、39.8%和51.6%。而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GDP占比都达到70%以上(美国达到80%),第二产业美国和日本分别只占19%和25%左右(德国也在20%左右),农业更是只有2%~5%的占比。当然上述数据具体统计口径各国会有一些差距,但用来作为长周期的定性分析是没有问题的。

由上面可以发现,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大概率地会有重大转变,农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工业占比也会有明显下降,所以从雪道的发展环境来看,第三产业会更好。如果再考虑到第三产业里的结构细分,目前占比很高的房地产类和交通运输等估计会持续下滑,而文体、娱乐、教育、传媒,包括现代金融类服务会有长足发展。

第二产业总体规模占比会下降,但机会其实也很大。因为从能力禀赋来讲,其实中国的制造业综合能力很强,又有规模、配套、成本、本地大市场等一系列优势。但未来主要的机会不是来自低端工业品的规模增长,这部分需求饱和供应过剩。最大的机会来自高端的“进口替代”,特别是高端材料、半导体、汽车和大飞机这种现代工业的王牌项目,中国有巨大的需求,未来的增量会非常大,你会发现,恰好这几个产业也是工业和消费领域里规模最大的行业。这块儿其实比第三产业相对还好把握,因为第三产业总体规模大,但供应普遍小而散,真正具有高壁垒和垄断潜力的产业并不多,同时还具有中国本地竞争优势的更少。

其中汽车可能会大有机会。因为汽车产业首先规模巨大,其次带动的产业链也非常广。更重要的是,未来5年,汽车产业叠加了国产车崛起和新能源、智能化三个重磅的驱动因素(特别是5G推广后,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可能真正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汽车主要生产商、上游配件和材料供应商都可能有较大的机会。与之相似的是半导体产业,规模和壁垒都类似。拿下这两个大产业,国家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会发生非常剧烈地变化。

至于第三产业的大机会,可能将来更多的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种商业创新,旅游、文娱产业显然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A股这些领域里有吸引力的标的很少。

至于中国的竞争力就不用怀疑了,有巨大的产业人口,有超级巨大的本地消费需求,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更有全世界最具奋斗精神的民族,我个人在世界各地的旅行和观察中,其实越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至于技术壁垒,虽然需要时间,但毕竟不是魔法,有强烈意愿,有自由人才流动,又有超级多的钱,逐个突破无非是时间问题而已。创新更不是玄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最低端的经济模式是原材料供应,低、中端的经济模式则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这两个阶段创新是不经济的,从经济学原理来讲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原创创新。但产业向着中、高端升级,创新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所有最聪明的脑袋和钱都会不顾一切地涌入,创新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事实上近些年中国在顶级科技期刊里的一流学术论文数,已经呈爆炸式的增长中,从绝对数量上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是重要的预先指标)。

但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在最好的雪道上就能赚到钱?还真不是。大方向里的细节问题很多,最终还是要有好生意、好公司和好价格才能赚到超额收益,上述谈的这一切所谓大格局、大展望、大方向,充其量只算是好生意之下的“供需前景”这一细分领域的粗浅展望而已。

用宏观经济指标指导投资

你的书里讲述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股市的影响。

(1)2005我国利率一路上行,但是却爆发了大牛市;

(2)高CPI下会导致企业净资产低估,企业的好年景与温和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我可以做如下推论吗?如果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一起温和上行,那么股市也可能爆发牛市?你指的通货膨胀率是国际通用的CPI吗?还是鉴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采用PPI指标?我国2005年CPI和PPI分别是101.82和104.93,都是处于历史中位水平。这是否就是你所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很想让你系统地说一下决定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以及它们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另外,中国当前的三个月和一年期Shibor持续上行,是否会最终影响到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行?这一轮利率上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会是怎样?

你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完全是宏观经济预测类的,我就不回答了,但我想你更关心的可能是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与股市之间的某种关系,对此我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宏观经济指标与股市走向之间有没有关系?肯定有,而且肯定有重大的联系。但是很遗憾,以宏观的各类指标来指导或者预测股市的运行,特别是精确的运行,至少在目前还是世界级的难题。到底有多难,我建议去看看凯恩斯的传记,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股市投资上却历经波折差点儿就翻不了身,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

回到话题。宏观经济中与股市最重要的联系指标是利率,因为它既是宏观经济的货币折射,也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折现率。从理论上来说,利率越高,那么股市这类高风险资产的估值就应该越低,所以有“通胀无牛市”的说法(因为通胀通常会带来利率上行)。但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关系,实际运行中却异常复杂。

比如,按说利率提升了折现率会上升,估值应该下降。但通常利率刚开始上调的时候,往往也是宏观经济从低迷开始走向强健的时候,这个时候看似折现率有所下降,但整个经济活力开始上升,企业利润增速上升了,那么你说这个时候估值就一定会下降吗?未必(2006年和2007年就是典型)。当然,随着利率地不断上调,终于某一次利率的累积升幅将超过经济复苏本身的正面影响(并且极高的利率本身就是压制经济过热的利器),但这个过程会有多长?有多曲折?完全难以预料。而且每段经济区间都会呈现出它的特殊性,否则投资就靠一个“美林投资时钟”模型早就天下无敌了。

另外,通常认为利率的倒数是估值的中枢,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否则,以日本、美国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环境,其估值早该“上天”了,即便从A股本身的历史来看,这点也并不成立。关于利率与股市的关系,似乎可以这样说:利率的低和高本身并非影响股市的重大因素,而是高与低之间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在起作用。低了更低的意义不大,但从很高水平趋势性、大幅度、较快速地下降,则会明显产生重大的影响,反之亦然。其实质是折现率的快速大幅变动。

就目前(2017年5月)来看就有这个隐忧,全球的量化宽松已经很久,各国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一旦流动性收紧,利率上调,肯定会对折现率造成重大的影响。但它是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最终对股市的影响,还要看全市场ROE和公司利润走向,以及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就目前整体来看,IPO准注册制加大了供应,经济整体处于结构调整而非简单周期景气轮回(因此很难再有大幅的周期性景气导致的利润大增),如果流动性再紧缩导致折现率上升,确实很难预期近期产生整体性的好行情。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变量因素,就是预期。如果市场在某个阶段对上述的负面预期已经予以充分反映,那么这一切其实又都不可怕了。所以综合来讲,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如果不是非常自信达到了大师级的宏观经济水平,就不要期待能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去精确捕捉市场机会,这之间的深奥、复杂远远超出正常人能够掌握的。

(2)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折现率的变化,也就是利率(以及其他真实反映社会真实资金成本的指标),处于历史的哪个区间,以及大约未来会向着钟摆的哪个方向变动,以此来定位市场估值中枢的机会和风险区域。

(3)无论是折现率的周期变动,还是人性的周期变动,抑或是企业业绩的周期变动,这些变动能否形成真正的投资机会最终还是用估值来表达的。2015年如此充沛的流动性不也就牛了半年之后就“一地鸡毛”了?只要学会理解预期所反映的风险和机会的变动,特别是对极端态的变动较为敏感,才更容易把握真正的大机会。

注册制下怎么看待壳股价值

我想问的是,以现有新股发行节奏几乎就是变相的注册制的环境下,股票池里价值成长股和壳股的组合是否可行?怎样的比例分配较为合理?坚守壳股是否还有意义?

做投资分析往往需要很多历史数据,但最怕的就是形成这些数据的历史环境已经改变了。往小了说,一个连年高增长的公司失去了以往的市场环境,可能很难再重现辉煌了。往大了说,一种投资策略如果失去了原来的土壤也是如此。

你提到的壳股确实是A股里一种特有的存在,其历史的高收益是建立在公司上市审批太慢这个特定环境上的。但其实即便是在这样的历史里,没有消息的普通人要想获得高收益也是困难的,因为重仓几个赌的风险极高,高于分散,赌中一两个意义又不大。

从未来看,A股作为经济升级的主要融资平台的定位已经很清晰,IPO数量大扩容也是大趋势,这种情况下壳股的价值将越来越小。当然,从总的供需来看,虽然IPO数量会大幅提升,但市场里的钱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所以我倒觉得壳股在思维惯性下可能还会时不时来点儿回光返照,但也就是如此了吧(其实在我看来,一直也不是什么好策略)。

另外,你提到的价值股和成长股怎么配置,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什么是价值股?什么是成长股呢?有的用估值定义,有的用具体业绩增速定义,有的用市值大小定义,所以我不太清楚你的定义是什么。具体到投资组合上,我觉得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是好公司、好价格,都可以买,不用管它什么类别、什么板块。

组合的关键是确保每一只个股都具有较高的正预期,配置的力度取决于赔率。其他的细枝末节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如果说一定有所倾向的话,那么当市场(或者个股)真的到了比较便宜的时候(注意这个前提),我建议配置的重点还是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类公司,而不是暂时看着非常便宜的传统成熟行业的大市值龙头企业。

至于要不要坚守壳股,如果你有信息和分析表明其从乌鸦变凤凰的概率较高,不妨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只是基于历史表现而泛泛地配置了一些,我个人建议还是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为好。

散户典型的困惑

我想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在茫茫股海中,怎么快速地缩小范围,再从粗选到精选,这中间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术”?

(2)我发现用不同的软件看到的基本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同花顺和富途牛牛,请问在工具的选择上有没有特别的推荐或建议?

(3)你对投资的建议是初期如果有高弹性,后期稳健增长会比较理想,请问在把握初期高弹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4)再问一个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如果选中的标的出现短时间快速上涨,比如说一个月翻倍,那么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考虑和处理?

你提出的问题比较杂,分别简要说明如下:

(1)选股问题。前面有个问题专门讨论“选股和估值标准是什么”,你可以找来看看,回答得比较详细了。快速的方法就是数据筛选,数据筛选的基本原则就是估值,经营指标的选取,不同的投资倾向,数据选择也有差别。

比如,以逆向投资为核心,可能筛选的第一条件是估值要低,其次才是毛利率、周转率、ROE等经营指标。成长股倾向的条件正好相反,筛选时首先看重连续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能力,相应的毛利率和ROE水平等,然后再排除掉估值高的。

总之,选股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别的公司,然后根据这类公司的财务和估值特点去编写数据筛查指标,所以选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方法论来引导你的思路,具体的工具反而是次要的。但无论是什么方法,筛选工作也难以确保不会漏掉好机会。找好公司其实还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也正因如此,我建议要多寻找能持续3~5年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否则机会成本比较高。

(2)工具方面:作为个人投资者时我主要用东方财富的Choice系统,作为私募管理人后主要用Wind系统,我个人觉得前者已经够用了。数据如果出现差别,当然以年报等公司正式公告的文件数据为准。

(3)高弹性的诉求要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才合理,比如投资者资金基数小,但工作现金流好,同时又年轻且善于学习成长。要想实现高弹性,需要选择:公司明显低估且具有较大成长前景,高度集中持股,在较低估值水平上的重仓,持续持有,直到泡沫区间卖出。这个过程是容易大起大落的阶段,增长快但也很脆弱。不过投资就是这样,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挑战,总的来说越到后面越容易。

(4)如果持仓在1个月内(或者几个月内)涨幅很高(比如翻倍),肯定是不正常的情况,除非这个涨幅是从极低的位置开始(比如2008年的股指1664点)。或者这个公司出现了基本面上的巨大变化,比如业绩突然爆发,或者资产重组等,这些必须具体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这些都不具备,仅仅是市场偏好的变化或者资金驱动的,并且已经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那么可能会考虑减仓。减不减,减多少,没有一定之规,也要考虑:比如持仓占比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替换对象?公司的长远未来如何等。总之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能让自己对投资更舒服、更安心。

投资怎么跨越人性障碍

首先感谢你写的博客、两本书和微博的分享。我全都读过,而且对我的影响极大。经历了一开始的一拍即合,然后偏离,最后再回归的过程。在此我想请教你在人性方面的修炼:

(1)我目前感觉自己处于水平明显上升阶段,但还在亏损的状态。你是否经历过这个过程?如果有的话,心理是如何调整过来的?

(2)能谈一下你体会到的投资中反人性的心理部分吗?

首先比较有意思的是“开始一拍即合,然后偏离,最后再回归”,这点其实就很符合一般人性:道理看上去很棒,但做起来确实艰难,同时还迷茫,所以还是转向了投机。玩了一阵子觉得确实不是办法,再回过头来准备老老实实地学习。当然很多人还会学习一阵后,再次觉得乏味困苦,仍然走回比较舒服的投机老路上去。

其实你的两个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某种心理问题,比如抗压能力、焦虑、患得患失、自制力不强等,所以大家往往会寻求心理帮助:能不能给我一些秘诀或者好办法让我的心理强大起来?从此不再受市场的折磨?

然而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早在5年前我就说过,所谓的知行合一的困难,“行”难只是表象,根本而言是“知”远远不到位。还是那个例子,想象一下你从没受过跳伞训练,现在让你从高空跳下去,你觉得有什么秘诀能让自己放松下来不紧张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很清楚这不是心理问题,是技术问题。相反,如果你经过了半年的跳伞训练并且获得了优异的资格证,再让你跳是不是就好多了?然后你跳了上百次以后,还会紧张吗?

投资也是一样的,先不要去谈什么大师们的箴言,先去看看大师们是怎么做的?巴菲特是常春藤的高才生,又师从格雷厄姆多年,在这些基础之后他才能说“投资很简单”,而且还要补充一句“但并不容易”。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资质,废寝忘食地学习3年能打个好基础,再到市场里摸爬滚打3年积累、反思、总结素材,然后才有资格去谈“心理”这个层面的问题——这个时候,只相当于你拿到了跳伞的培训合格证。

你问我是怎么心理建设的,我告诉你:我读了几十本书,在网上写了几十万字的思考总结,写烂了最少5个笔记本,又在市场里待了五六年后,才大约做到基本的知行合一,但即便是现在,也依然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所以我会刻意距离市场远一些,就像一些投资大师选择搬离华尔街住到幽静的城市,这也是一种客观上的情绪防火墙。除此之外,能做的不多。哲学、大师语录,都有一定帮助,但都是非常次要的,人很难骗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够是很难假装自信的,硬要假装也只能受伤害。

恐惧、贪婪、浮躁、患得患失和梦想暴富,这都是正常人在股市里最正常的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来这里的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那么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不正常的人”。途径只有一条:学习,再学习,提升自己的投资综合能力,直到你的能力让你自信必胜的时候,就不会关注心理问题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只能咬牙忍受并加速提升。确实这很难很痛苦,但这就是超额收益乃至于财富自由的壁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攻破它,或者不要为此较劲选择普通平凡的生活,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怎么看动态平衡与技术分析

请问在目前(2017年)整个市场仍不低估的情况下,如何动态平衡和控制股票的仓位?另外,个股买卖点上,你是否还采用技术分析来进行优化?

我觉得这个问题隐含两个假设条件:

第一,整体市场不低估;

第二,需要动态平衡控制股票仓位。

我们分别来进行说明。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的市场是否低估,站在不同的周期来看可能答案不同,整体而言,肯定没有2012年年底那时的估值低,但也确实说不上很高。眼光放两三年来预测的,是可以投资的区间,但不属于绝对的大机会区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是不做什么动态平衡的,我的价值观是找经营态势向好,业绩逻辑比较清晰、可持续的公司,然后有便宜的价位就买入,有更便宜的价位就继续买,直到买足。假设买了一堆公司后,除非我当初的买入逻辑是错误的,否则是不会根据短期的上涨就去做新的仓位平衡的。真正的好投资机会,其逻辑起码能支撑几年,因为一点儿上涨就卖出,然后买个看起来估值便宜的,这种所谓的动态平衡我个人觉得太关注短期波动,也有点儿投机取巧的嫌疑,我个人并不是很赞赏。当然短期的大幅暴涨另说,那有可能做一些头寸上的调整,因为我不想在一只股票上押上太多的期望。

总的来说:

(1)要记住投资最终需要靠大格局的成功,动态平衡这种技术性手段不是不能做,但别混淆了主次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选股价值观是找成长性好的公司,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可选择对象能换来换去,动作频繁后往往让组合变得更平庸;

(2)要不要动,动多大仓位,没有统一答案,以让你自己感觉心理舒服为宜。舒服的标准是:不担惊受怕,睡得踏实,能接受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个意外包括意外下跌和意外上涨)。

最后讲一下个股的买卖点,是的,在交易阶段我是要看图形的。当价值判断与图形达到共振时,我的决策会更干脆一些。当价值判断很有吸引力,技术指标却很差的时候,我会相对谨慎一些,买入的节奏可能会相对放缓或者更克制一些。卖出时也差不多如此。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