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共情:让人际交往和沟通变得高效自在,斋藤孝,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原创 qiangshuai521  2020-06-05 21:11  阅读 950 views 次
WordPress免费响应式主题:Unite主题

深度共情:让人际交往和沟通变得高效自在,斋藤孝,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深度共情:让人际交往和沟通变得高效自在,斋藤孝,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深度共情:让人际交往和沟通变得高效自在,斋藤孝,电子书,mobi,pdf,txt,epub,kindle,百度云全文阅读获得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斋藤孝:日本著名沟通大师,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任职于明治大学文学院。他十几年来随身携带秒表,一旦在公众场合说话,便用秒表记录时间,提示自己要尽量简洁地表达。作者就是用这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方式,在日本掀起了异常简洁说话术风格。

斋藤孝的作品的累计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如《开口就能说重点》《超级聊天术》《如何有效提问》《词汇能力》《经典的魅力》等600多本作品。这些都是与交流相关的书籍,其各自的精华集大成者,就是现在大家拿在手中的这本书《深度共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给人留下好印象的8个实用方法
第一课 “说话无聊的人”的共同点 002
第二课 擅于聊天的人的“控场能力” 007
第三课 避免“多余言论”的方法 012
第四课 向顶级运动员学习“提高好感度的方法” 017
第五课 如何成为被仰慕的人? 023
第六课 不善交际还能受到众人喜欢的原因 029
第七课 幽默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035
第八课 让对方心情舒畅的“倾听技巧” 041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给人留下能干印象的5个技巧
第九课 打造知性印象的“说话方式”训练 048
第十课 “这个人能做到!”给客户留下这种印象的三个技巧 053
第十一课  应对“临场演讲”的超实用方法 059
第十二课 社会人掌握“语言能力”的方法 064
第十三课 “有能力的人”的关键词是“善意” 069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想说的话,直言不讳!
第十四课 能让对方欣然接受的“请求方式” 076
第十五课 如何有效增强“性格懦弱之人”的谈判能力 081
第十六课 哈佛国际律师都在用的谈判技巧 086
第十七课 好的“汇报”方式能够拯救如履薄冰的你 096
第十八课 圆满解决问题的“道歉三原则” 094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与不易相处、麻烦的人交往的5个准则
第十九课 如何跟难缠的上司相处 102
第二十课 中断无聊的长篇大论的神奇语句 108
第二十一课 如何减轻来自上司施加的压力 113
第二十二课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诀窍 118
第二十三课 不善交际之人如何构筑人脉 123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如何避免对部下及客户做出无理的指示
第二十四课 如何使部下干劲十足 130
第二十五课 如何与容易受挫的部下有效沟通 135
第二十六课 让对方信服的“画面唤起能力” 140
第二十七课 打动人心的“孔子之言” 145
第二十八课 部下的目标,由团队进行管理 151
第二十九课 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三个提问能力 156
第三十课 减轻公司内部“人际关系压力”的三个技巧 161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章 熟练掌握非口头沟通关键技巧的4个方法
第三十一课 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诀窍 168
第三十二课 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麻烦的邮件” 173
第三十三课 轻松写出好文案的“踏脚石方法” 178
第三十四课 快速制作出零失误文书的三个步骤 183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章 提高商业会议效率的3个要点
第三十五课 会议气氛热烈可以诞生优秀创意 190
第三十六课 会议是否有效率,主持人的因素占八成 195
第三十七课 为什么我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辩论” 200

第十课 “这个人能做到!”给客户留下这种印象的三个技巧
研讨会和演讲会的答疑时间,有时会遇到“令人头疼的提问者”。在众人面前有勇气发言是好事,但有的人发言时间过长,甚至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时也毫无条理,结果不知道他到底想问什么(恐怕连本人也不知道了)。

答疑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能够回答的问题数量自然是有限的。一个人占用太长时间,会给其他出席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话虽如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目前还没有“提问的礼仪”这种系统训练。因此,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具体来说,“提问的礼仪”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分别以“基础篇”和“实践篇”进行说明。

通过“具体+本质”进行提问
首先从“基础篇”开始。提问是沟通的基础。例如,在会议上,只陈述主张是不会产生争议的。只有反复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才能集中焦点,得出结论。这就是会议的本质。

这种时候,如果你的提问能够引导议题或向大家提示新的观点,就会被认为是“有能力之人”。反之,如果提出不合常理的问题,或者把已经结束的讨论重新捡起,立刻就会被认为是“欠缺能力之人”。因此,会议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提问能力”的地方。

“有能力”和“欠缺能力”的分水岭是什么?其实这个分水岭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本质”,另一个是“具体”。只有两边都通关了,才能成为“合格的提问”。

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以“具体—抽象”为纵轴,以“本质—非本质”为横轴的坐标轴,就很容易理解了。希望大家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提问是否在右上(第一象限)的空间,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是否既具体又涉及本质。要养成这种检查的习惯。

以职业棒球的精英采访为例。对站在台上的选手进行提问时,如“那个本垒打是瞄准好再打的吗”,这就是既有“具体”内容又涉及“本质”的问题,应该也是球迷们想听的内容吧。如果问“今早你吃了什么”,虽有“具体”内容,但不涉及“本质”。再如“棒球对于你来说是什么?”虽然涉及了本质,但问题却是抽象的。“今天天气不错吧”,这个问题则既不“具体”,也无“本质”,选手会感到困惑,球迷们也一定会掀起暴风雨般的抱怨吧。

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日常生活中提出这种“愚蠢问题”的大有人在。因此,请务必养成提问前先检验所在坐标轴的习惯。

对他人的提问内容分五个阶段进行评价
以上内容为“基础篇”,接下来转向“实践篇”。提高提问能力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检查他人的提问”。练习对象可以是会议内容,也可以是电视的谈话节目。试着把众多的提问按照自己的方式划分出“A~D”的等级。在既有“具体”内容,又涉及“本质”的前提下,对更能推进热烈气氛的提问给予更高的评价。这样就能培养出“选球(3)的眼力”,自己提问的精度也会提高。

第二种方法是“事先收集信息”。仅在自己头脑中搜索,只能问出浅显的问题。我也经常接受采访,回答记者的提问,但学习不深入、信息量不足的记者也大有人在。无论什么主题的提问,如果对方未能掌握基础知识的话,我就必须从基础说明开始讲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出好的问题的。

如今是信息时代,任何信息都能瞬间通过网络搜索出来。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入,可以购买报纸和杂志,也可以去书店寻找相关书籍。为了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加深交流,这是必经阶段。不愿下功夫的人,将永远被贴上“欠缺能力之人”的标签。

用“根本论”进行提问
接下来的第三种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敷衍,就是把“具体”和“本质”这两个关键词原封不动地用于提问。比如对方总是给出一些抽象的回答,那么就可以直接提出“可以具体说一下吗”。如果对方答不上来,那么这个讨论从一开始就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讨论的内容错综复杂,可以使用“根本论”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问“这个本质是什么”。要在会议上担任“整理交通”的角色,这几句话几乎都是万能的。

但是,如果已经开始进行了既“具体”又有“本质”的讨论后,再提出同类问题的话,马上就会留下“欠缺能力之人”“不懂气氛的人”等负面评价,请一定注意。

第十课要点归纳 “增强提问能力”的三个要点
1.用“坐标轴”检查提问内容
“好的提问”既要有“具体”内容,又能涉及“本质”问题。在提问前,要检查一下是否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要养成在心里对他人的提问内容进行评价的习惯,以提高自己提问的精度。

2.事先收集信息
不可以对基础性知识和常识性内容进行提问。能自己查询的要自己事先查询,之后就对方的想法和意见部分进行集中提问。提供新信息并寻求意见也是提问的常见方式。

3.将“具体”和“本质”二词直接用于提问
如果讨论的内容错综复杂,直接提出“可以具体说一下吗”、“这个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都能收到很好的回答。但这个只是修正方向性的问题,对于展开新的讨论行之无效。

第十一课 应对“临场演讲”的超实用方法
婚丧嫁娶或小型聚会的场合,有时候会突然被点名进行演讲。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瞬间醒酒,浑身紧张。由于平时演讲的机会很少,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担心自己语无伦次或者哑口无言而丢人。可能的话,很想说些知性的话,给人留下些好印象。这也是作为社会人需要掌握的交流能力之一。为了掌握这种能力,请试着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练习。

通过常规定式的问候来平复情绪
第一步是“最初的问候”。婚礼上或某些庆祝聚会上要说“恭喜你”。如果自己是主持人的话,要说“感谢大家的光临”。作为客人要说“感谢您的邀请”。首先进行这种常规定式的问候语,自己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听众也有种安心感。

这虽然是最低限度的常识,但也有人无视“常规定式”就开始讲话,不知道是炫耀还是兴奋。但这样就难免给人留下“不礼貌的人”“不识趣的人”的印象。除非对自己的说话方式非常有自信,否则还是不要在众人面前“冒险”为好。

讲话在“一分钟左右”结束是一种礼节
当然,问候语只是进入正题前的引言部分。接下来如何展开话题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这是第二步。

要避免的话是“过于常规”的发言。比如典型的在婚礼上已经被用滥了的“梗”,“三个袋子(胃袋、忍耐袋、老妈袋)”、“三个坡道(上坡道、下坡道、难道)”(4)等。最好的发言是与之完全相反的内容,比如聊聊个人话题。如果能把主角和自己的关系说一下的话就再好不过。

讲话时不必夸夸其谈,越是琐碎的话,越有真实感。比如介绍一下“他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一起去过美国”之类的小插曲就足够了。

另外,演讲的时间不应过长,这也是常识。虽然讲话的时长根据情况而定,但一般都要控制在一分钟左右,这也是为了照顾听众的感受。

制作“引用素材簿”能够收获素养
在演讲的最后,或者中途没有可讲述的小插曲,也就是说,在第二步没能将内容填满的情况下,可以“引经据典”。这就是第三步。

将经典古籍中的语句或名人名言融会贯通到现状中进行评说,就会成为内容相当紧凑的演讲。我一贯认为“运用引用的能力可以体现素养”,如果能准确地引经据典,听众会觉得很有道理,同时也会认为你是个“有素养的人”。

但是,如果你引用的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如“欲速则不达”或“百折不挠”等,那就与刚才的“三个袋子”一样,有点丢人。可以引用一些不是特别有名的谚语或词汇,绝不要老生常谈。

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经典古籍”。比如《论语》和《徒然草》等都是至理名言的宝库。大家会觉得这些内容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学过,但可惜的是,具体到每句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忘记了。重拾记忆,是我们的目标。

抑或,历史上的名人名言,现在活跃在各界的著名人士的名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等都是可以的。这些话会让人兴趣盎然,更有说服力。如果能根据现场情况旁征博引,大家一定很乐意洗耳恭听。

但问题是,如何事先准备好这些引用的素材。如果脑子里本来就没有,在毫无准备的演讲中也就无法使用。要想随时随地引经据典,平日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实现随时都能谈古论今,推荐大家制作“素材簿”。

比如,可以设置“论语周”,用一周的时间把喜欢的词语逐一记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上,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即使不了解《论语》本身,只要通读简单的解说书籍就足够了。同时还要在日常会话中有意识地去练习使用,自然而然就会扎根于脑海中。

著名人士的发言等也一样。当遇到感觉“说的真好”“引用这句话不错”的报道和节目时,要养成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或者做成剪报的习惯。

翻开这样的素材薄,应该就不会再因为突然的演讲而惊慌失措了。每天收集的至理名言越来越多,对于提高自己的心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十一课要点归纳 应对“突然的演讲”的三个步骤
1.开头的问候语不脱离“常规定式”
开口的第一句话可以说“恭喜您”,“谢谢大家”等定式的问候语。第一个初球就打出“变化球”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令人扫兴的“坏球”。

2.不要老生常谈,要聊个人话题
问候语之后要转换话题,这是演讲成败的关键。没有必要刻意寻找笑点或泪点,可以给自己做做宣传,比如自己和会议主办者的关系等,个人趣事也有很高的独创性。但不能时间过长也不能自我夸耀。

3.通过“引经据典”将素养献给大家
在第二步骤的结尾,或者第二步骤没有找到恰当的话题时,推荐大家引经据典。这样,既可以提升讲话水平,也为听众提供了知识和素养。但是,平时的积累和引用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十二课 社会人掌握“语言能力”的方法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过“文明开化”与“殖产兴业”等措施使社会发生了巨变。日语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社会体系、产业技术等方面要借鉴学习西欧列强各国,因此语言的翻译也迫在眉睫。

现代化法律体系的整顿也是其中之一。比如日本的民法主要以法国民法为范本,翻译为日语而成。但是,由于词语量不足,语法也完全不同,于是通过汉语衍生出大量的新日语词语,同时,为了翻译的精准性,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法律文体。现在的日本民法文书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煞费苦心的痕迹。经过这个过程,日语成长为能够体现世界智慧的语言。

夏目漱石为何拥有超强的逻辑表达能力
其实方法很简单。对于这种成长体验的追求,也是锻炼母语能力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就是英译日。首先在理解单词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构造,再对前后文进行推测后,改写成意思通顺的日语句子。这也是对日语的词语能力和语境能力的考验。

近代日本的代表性作家夏目漱石是英国文学的专家。森鸥外(5)既是军医又是小说家,精通德语。“言文一致(白话文)”的先驱者二叶亭四迷(6)也曾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众所周知,早年福泽谕吉曾经学写了汉学、兰学(7)和英文。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日语的逻辑读写能力非常强。通过读外语,再翻译成日语,不断积累,无疑会丰富各种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

我在高考期间也曾对难解的英文翻译着迷,通过学习,明显感到日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演讲和新闻节目中,能立刻组织起语言的很大因素是因为那些日夜与英文奋战的日子。

如果大家对学过的英语多少还留有记忆的话,放弃这个机会就太可惜了。可以先试着从网络上的各种英文网站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培养翻译的习惯。要求尽量准确地翻译,而不是“意译”。这样做,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提高日语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译文书籍的违和感”与词语驾驭能力有关
如果“不喜欢看英文”的话,可以多读“译文书籍”。

英语语法的特征是,主语后面有结论性的谓语,因此即使很复杂的内容在逻辑上也很容易说明。就算很长的句子,只要明白了句子结构,便可以茅塞顿开。但是,如果要想把它翻译成日语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而且翻译的时候越忠于原文,越容易变成不通顺的日语。近年来翻译水平越来越高,几乎能够达到无障碍阅读的水平。不过虽说如此,毕竟是将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转换为日语,应该还是会有“和平时说的日语有所不同”的感觉。

其实这种违和感正好可以用于训练。想要准确把握内容,就有必要对句子的构造进行分析,这几乎与“英译日”的工作一样。大脑越是满负荷运转,日语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

特别是专业书籍等,需要更精准的翻译,所以更容易转换成晦涩的日语。经常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日语的表现力。

但是,因为这种书籍的难度相当高,所以不习惯阅读译文书籍的人,先从外国的推理小说开始热热身吧。最近我推荐的是美国作家唐·温斯洛(8)的作品《杀手的冬天》、《犬之力》(均为角川文库出版)等。东江一纪的翻译,不但忠实于原文,而且日语的表达也非常精准,让人看得酣畅淋漓。看到这种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让人切身体会到了日语的可塑性。

通过外国电影的字幕,锻炼词汇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果“不喜欢看书”的话,也可以多看些外国电影。但不能看带配音电影,而是要看原音字幕版的。一边观看影像,一边听台词,根据有限的字幕理解每个角色的意图,通过这种锻炼,词语驾驭能力和语境创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在电影中,时间有时会追溯到过去,有时会跳跃到未来,有时场景会突然切换。在把握和追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理解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第十二课要点归纳 “使用外语提高词语驾驭能力”的三种方法
1.养成英译日的习惯
将语法不同的外语翻译成日语的习惯能够锻炼词语驾驭能力、语感能力和文章逻辑结构能力。请忘记学生时代对于英语的不愉快的记忆,试着去翻译网上可以随手拈来的英文吧。注意一定要精准翻译而不是“意译”。

2.认真阅读“译文书籍”
在阅读译文书籍时,会感到书中的日语与平时说的日语有违和感,这也是一种锻炼。最好从国外的推理小说开始阅读。

3.认真观看带字幕的“外国电影”
不喜读书的人可以观看带字幕的外国电影。为了理解每个角色的意图和情节,需要一边听外语原音,一边追赶字幕。通过这种训练,词语驾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第十三课 “有能力的人”的关键词是“善意”
我在各地演讲时,每次都要先拜托听众一件事,就是“我接下来讲的内容,请不要发到推特上”。

理由有三个。首先,推特一次只能写140个字,因此很难准确地传达演讲的整体情况。也就是说,会有产生误解的可能。

其次,即使将演讲的发言原封不动地转成文字,语气也是无法准确传达的。玩笑话也可能被认为是真心话。因此,还是有产生误解的可能。

第三,听过的话是很难被准确记忆并再生的。如果轻易就能做到的话,学校也就不必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了。这也是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

改善人际关系的终极秘诀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演讲中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把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话告诉给另外的人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吧。更不用说工作上的交流,更是以此为中心。因此才会产生诸如“我说过”“我没说”“你说的不对”等层出不穷的误会。

我做讲师这么久,深切地体会到向他人准确地传达想法和信息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某些时候,对方甚至完全理解成相反的含义。

那么,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误解呢?

虽然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其终极秘诀莫过于“善意”二字。善意地分析对方的发言,不足的部分用提问来补充,说得过分的话就当没有听到。践行这种交流,就可以避免事后发生争执。

通过“语言转换能力”弥补失言
具体要注意的是以下三点。第一点是“不能断章取义”。例如,关于政治家和艺人的报道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甚至有很多与本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读。

恐怕,与其说媒体没有认真听其讲话,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恶意”,从一开始就打算抓住只言片语来进行打击。这种行为是“善意”的对立,更严格地说,是语言文化的倒退。

日常的交流也一样,如果总是抓住对方只言片语的失误进行曲解,只会失去信任。对方恐怕再不愿跟你交谈。

第二点是“提高语言转换能力”。当对方的某些言论不完整,或者有些极端论调时,要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反问对方,“也就是说,是这么回事对吧”。这样做,既不会产生误解,也能够弥补对方的失言。这才是真正充满“善意”的交流。

比如当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时候,有位大臣发表了“幸亏地震发生在东北地区”等言论,遭到无数批判。这句话确实太过于失言了,但如果当时有人提示他,“您的意思是说,如果震源在首都,预计会造成更严重的灾难,也就是要让大家以东北震区的惨状为鉴,做好防备的意思,对吧。”听了这样的话,即使无法阻止大家对他的怒火,但应该也不会发展成燎原之势的。

一般在会议上,是由主持人来担任这个角色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听者众多的情况下,无论发言者还是听者都会感谢这种准确的语言转换。在企业中,如果秘书和宣传人员的语言转换能力很强的话,领导就会很自信也很放心。

笑容也是一种“善意”
第二点是有些难度的“笑容转换”。即使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听者也能给予爽朗一笑,那么发言者一定会感激涕零。或者在进行激烈的发言或严肃的讲话时,如果听者用一点小幽默来随声附和的话,现场气氛一下子就会变得轻松。这也是一种“善意”的体现。

例如,NHK电视台的人气节目“刨根宝和刨叶宝(NEHORIN和PAHORIN)(9)”,这个节目将社会上拥有稀奇经验的人和鲜为人知的职业的从业者等请来做嘉宾,正如字面意思一样,对其东挨西问、刨根问底。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尖锐的或过激的语言,然而大家丝毫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主持人山里亮太和小YOU的倾听能力非常出色。

他们会坦率地表示出惊讶,努力用比喻的方法来理解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替换,提出质朴的意见和问题等。无论说什么内容都面带笑意,但是绝不会抢嘉宾的风头,尽量让嘉宾多讲话。如果没有这两位主持人,这个节目就无法存在。

这种人才无疑会被周围的人视为珍宝。即使他们的笑容达不到专业标准,但只要一直保持这种“善意”,自然而然能让周围的人展露笑容。

第十三课要点归纳 对话时饱含“善意”的三个秘诀
1.对方的发言,不断章取义
不仔细倾听对方要表达的意图,而只选取只言片语来对其进行批判的行为,完全谈不上“善意”。把握对方发言的整体脉络是交流时最起码的礼节。

2.对方的失言,通过“转换语言”来弥补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说话过分或表达不充分的情形。如果周围能有人帮助弥补和修正,就能够避免很多误解和情绪冲突。对于对方的失言不要火上浇油,要将火苗熄灭在萌芽状态。

3.平淡无奇的发言,也给予爽朗一笑
发言者觉得很幽默的表达,却没有得到回应,心情可想而知。而觉察到这一点,给予爽朗一笑的行为,正是“善意”的体现。在进行激烈的发言或严肃的讲话时,如果用幽默来回应的话,就能中和现场气氛。当然这也取决于谈话的内容。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读路:致力提供kindle电子书下载、分享。包括mobi、epub、pdf格式的公众号,公众号:超级读书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读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